文字的力量太大了,小学语文老师的那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至今还清晰的记得。20年前,刚参加工作时,每天的工作,我习惯地拿出小本子记着,自己发表到报纸上的文章或是看到喜欢的文章都会剪下来,粘贴到一个相对大的剪贴本上,多年来一直珍藏着,最近收拾东西再次翻阅,心里五味陈杂,想起了那时的一些人,一些事……
关于看书,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越熟悉的环境越容易放纵自我。比如当你在家里翻看自己喜欢的书时,总是会被很多事情打扰,一会衣服洗好了需要晾晒;一会又想起朋友的信息没有回,立马拿起手机回复,不知不觉,半天过去了。终于下定决心要好好看书,一股浓浓的倦意涌上来,躺在沙发上便睡了过去。也只有在偶尔,心中无杂念,静静地捧起一本书认真地读,这种感觉也是我最喜欢的。有时候在朋友圈刷到,一些好友家的书房摆了很多书,心生喜欢;有时在地铁里看到有人捧着书认真阅读,很是向往;有时候在公交车上看到上班族的还在刷着卷子考证,心生敬佩之情。未来可期,在阅读的瞬间,我们都是同路人。
记得上学那会,周末自己不是学校图书馆就是市里的图书馆,如饥似渴地翻看各种书籍,哪怕是那些枯燥的理论书,我看起来也是津津有味。但我更钟情于文学类书籍,喜欢一个作家,便会把他著作的书都找来看一遍。过去的阅读是开疆拓土,东征西战,没日没夜,依旧精力充沛;现在的阅读,则保守挑剔,对书的版式、翻译质量、触摸手感,都讲究了起来,看书的时间减少了,刷抖音、头条、小视频的时间增多了。渐渐地,那潮水一般的阅读激情退缩成一个守在孤独城堡里的孤僻居士。
生活慢慢地让自己变的多愁善感,有身为母亲面对孩子成长并将要离开的落寞,有作为子女面对父母衰老死亡的复杂感……在不如意的时候,又习惯将这些事情夸大,觉得自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久而久之,眼光、心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看待世界、对待人物的态度不再是单面的好坏和单向评价,更不会像之前书本描述那样:对于命运,知道了有的人会奋起抗争,有的人会听天由命,有的人会忍受命运,哪有什么黑白之分。生活的磨练,让我们变得有力量,有力量去接受生命的任何一种馈赠,去等待选择之后的答案,即便无解,却一直前行。因此,不管是工作还是在生活中,阅读不能丢,它带给我们的精神力量是无穷的。
到了图书馆你会选自己喜欢的书,一看就是一上午;在家里,你会顺手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安静地读起来,每每看到认真看书的你,心中莫名地涌起喜悦之情。当你打开一本书的时候,马上就会听到许多声音:有智者娓娓的谈心;有勇士激昂的呐喊;有恬美如秋月的小夜曲;有壮烈如大潮的交响乐;有春花凋零的叹息,有小鸟归巢的啾啾……
最喜欢《父与子》这本漫画,充满了人性的温情和幽默,把普通民众的生活通过父子间的表露刻画出来,洋溢着暖暖的人情味。由于一部分内容取材于一些特殊的社会现象,使得在整部作品中,生活背景发生了一些改变,但父亲和儿子那善良、乐观的本性却一直没有改变。因为他们具有同样美好的品质,所以遭遇困难不绝望,获得意外财富不忘本,一直过着许多人向往的快乐生活:平常而快乐,温馨又奇妙。
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作者单位: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