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01日
留住乡愁
●王慧伶
文章字数:1,395
  粽叶飘香,雄黄酒浓,又是一年端午到。
  关于端午节的记忆,有颜色,有香气,更有情怀。
  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插上了艾叶。那些插在门楣的艾叶,带着艾蒿特有的香气,弥漫了整个楼宇。
  端午节的早晨,往往是被一阵阵香味儿叫醒的。粽叶的清香、大米的香味儿与大枣的浓香包裹在一起,连空气里都氤氲着幸福的滋味。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是自己包粽子,菜场里能买到各种粽叶:芦青、竹叶、荷叶,还有笋壳。街头巷尾也能看到从乡下来的农民守着一摊摊绿色,那是他们刚从湖畔河岸采来的芦苇叶。小时候吃的粽子,大多是用芦苇叶包的。碧绿的芦苇叶,用清水洗干净,浸在盆里,粽子还没有开始包,芦苇叶的清香已经到处可以闻到。用来包粽子的糯米、红豆、大枣、花生,已经准备好放在锅里盆里。
  姥姥是包粽子的好手,芦苇叶在她灵巧的手上翻飞,很快就包出了各种式样不同的粽子,三角粽、四角粽、牛角粽、枕头粽。她还会用一张芦苇叶,包成一只只小小的粽子,用线连缀成一串,这是她专门为孩子们包的项链粽。
  大人包粽子时,孩子们会用芦苇叶做哨子。用一张芦苇叶,卷成筒状,就是一个芦叶哨,可以吹出各种声音,还能吹成曲调。小的芦叶哨,吹出来的是高亢尖锐的声音。在小芦叶哨上用芦叶一张一张接着卷,卷成长长的喇叭状,鼓起腮帮用力吹,可以吹出粗犷浑厚的声音。芦叶哨的声音在街道上此起彼伏,这是端午节期间特有的曲调。
  煮粽子的时候,它的香味从每一扇门、每一扇窗户里飘出来,整个街道,整个城市,就连整个世界仿佛都被粽香笼罩。现在想来,口水都差点儿流下来。我知道,童年的味道并未消失,全都藏在我们记忆的深处。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小时候就听老人说,过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大诗人屈原。屈原忧国忧民,在汨罗江自沉,人们在河里竞舟,是为了寻找消失在急流中的诗人,往河里投粽子,为的是喂鱼,这样可以保护投江的屈原。赛龙舟,包粽子,成为端午节的风俗。
  端午节寄托着人们内心丰富的文化情感、厚重的家国情怀。
  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情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民本情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刚毅执着;“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的高尚品格……这些精神如同黄钟大吕,穿越时空仍然在人们心中激起巨大回响。
  在这一天,我们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在这个传统节日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底蕴富足。
  一个民族,需要有这样伟大的人,需要有这样伟大的精神,需要有这样崇高的品格。屈原之后,中华民族在风雨之中,见证着这种强大精神之力量。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一些人、一些精神品格,不能被忘却。随着时间的延续,随着岁月的洗礼,屈原的宝贵品格愈加闪亮。过端午,怀屈原,我们可以更加踏实,更加沉着,更加自信,更加有力量。
  端午,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浓郁乡愁的历史河床。
  又一个端午节来了,带来了我们的乡愁。这乡愁,是我们藏在记忆深处的粽香和芦叶哨,更是我们对历史和先贤的离愁和仰慕。
  中华上下五千年,有多少像屈原这样让我们爱、使我们敬,给我们温暖的故人?只要这些故人还在我们心中,我们就永远活在故乡,那份美丽乡愁,就永远给我们生活以诗意,而那些节日,就永远为我们珍惜和期盼。
  故人不朽,故乡永在。我们的乡愁,直到永远。
  作者单位:五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