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11日
在人文生态画卷里“重生”
●唐辉
文章字数:1,122
  “海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每当文艺青年站在三公司北海西村港跨海大桥桥面浸润北部湾徐徐拂过的海风时,总会望着“我”触景抒怀。
  “我”是谁?“我”是西村港跨海大桥21号主塔上的一根斜拉索,熟悉北海历史的青年,会把“我”比作“琴弦”,那是因为“我”本身就“大有来头”。
  西村港跨海大桥的双主塔造型来源于北海出土的西汉文物铜凤灯,为了将现代桥梁技术与历史文化完美融合,建设者们把铜凤灯形象演绎成桥塔造型,他们以“凤冠琴韵”的构思,通过张拉“琴弦”拉索使“我”独具魅力,这可是全国首创哦。
  像“我”这样的“琴弦”,大桥上总共有80根,“我们”呈空间双索面扇形布置在大桥两个主塔两侧。为了把“我”和“兄弟们”布置好,建设者们可遭了好多罪。北海长夏无冬,年均雷暴天气100天以上,夏季持续性40℃以上高温天气占三分之二,海面上空气盐浓度每立方米接近10万等份。“安顿”过程中,农民工们的汗水和海盐每天混在一起,他们的工装都布满成块的“汗斑”。临海居民家的“四驱兄弟”深有体会,海风裹挟着海盐,“他们”常常几年就“风光不在”,油漆大块脱落,满身锈迹斑斑。
  作为斜拉索,“我”肩负着承担主塔及桥面重量的重任。为了将海风海盐对“我”的“伤害”降到最低,建设者们除了在“我”身上涂满高强环氧涂层,还给“我”穿上了满是高科技的“护甲”——包裹同步挤压成型的高密度聚乙烯防护套管。为了确保整座大桥的施工质量,建设者们对“我”的每个“战友”都进行了最严格的检测和维保。来自南宁的编码SWV96809-1钢筋兄弟,经过一系列专业检测后才能融为大桥的“铮铮铁骨”;旁边的桥墩“大哥”身上涂满了环氧富锌防腐漆;主塔承台“锻造”过程中,建设者们专门为“他”建立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计算模型,不断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使内外温差得到有效控制,避免混凝土温度应力裂缝而产生“自爆”……建设者们给予“我们”的全方位防护,让“我们”有效抵御海洋高腐环境侵蚀,更长久守护北海万家灯火。
  每天陪“我”“说话”“唱歌”的苍鹭、剪尾总是络绎不绝,招潮蟹、大眼蟹觅食筑巢忙得不亦乐乎,环顾东西两岸,3000亩红树林蔚为壮观……现在,“我”也成为这一幅极富滨海湿地风情和渔家文化内涵的“一员”了。这真的要感谢建设者们,建设以来,他们始终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制度,第一时间向当地相关部门提交了《环境影响报告表》,施工中对可能波及的“红树林”进行移栽,使其存活率达到100%;潮退时组织人员清理海洋垃圾,守护生态环境,让“我”始终“大饱眼福”他们真是北海的“绿色卫士”!
  千年潮未落,风起再扬帆。感谢大桥的建设者们,是他们让“我”在迈向新征程的北海“重生”,让“我”在“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大背景下承载新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