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11日
难忘铁道兵生涯
●杨金全 口述 王向会 整理
文章字数:1,378
  我叫杨金全,今年61岁,是重庆合川人,1980年加入了铁道兵,现在已经退休在家。
  在我小的时候,国家发展积弱积贫,像我这种家中兄弟姐妹多的农村家庭,吃顿白米饭都十分困难。那时,在集体企业煤矿挣工分的父亲,每逢单位会餐总会偷偷夹上几片肉藏在纸盒里,晚上带回家让我们解个馋。平时,除了过年偶尔能添件新衣,我们身上都是补丁摞补丁,或大人穿过孩子穿,连我相亲都是借别人的新衣服。后来,为了让弟妹们都能识几个字,读小学的我便辍学挣工分,补贴家用。
  我常说:“人活着就得有追求,活出个样,不能让别人瞧不起。”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不满于每天挣几个工分,内心迫切想走出去,用自己的双手改善家庭生活。
  在我的美好憧憬中,这样的机会果真就来了。1980年11月,在乡亲们的欢送和锣鼓声中,胸别大红花的我光荣入伍,开启了艰苦而又难忘的铁军生涯。
  3个月短暂的新兵体验结束后,我于1981年2月参加了青藏线一期西宁至格尔木段建设,在当时的铁十师49团三营1连成了一名风枪手。每天吃完早饭,就和战友一起背上氧气瓶通过步行艰难上山,克服空气稀薄的极度考验,冒着零下20摄氏度低温打炮眼、装药放炮,日复一日。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四五千米,入冬后异常寒冷,冻土层近两米,风枪吹出来的气体很快就变成了“冰溜子”,大家虽说脚穿大头鞋、身裹黄棉袄、手戴皮手套,但每次连续工作数小时后,手脚早就冻麻了,可施工效率仅有内地一半。当时我被铁道兵不畏艰险、永不服输的可贵精神深深折服,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多次受到团、营、连表彰及通报嘉奖。
  1984年兵改工后,我随队伍由罕东线转战江北机场,后相继参与了武广铁路、南京过江隧道、哈大高铁、蒙华铁路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还被公司聘为试验高级技师,多年的工作中,收获了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四公司“金牌工人”“企业工匠”等各种殊荣,证书都装了满满一木箱。
  工作的同时,我时刻抓住机遇学习。从事试验后,我紧跟着“老师傅”李应,白天学习请教,晚上研究规范,边学边干、边干边钻,很快就掌握了试验业务。1996年,我还有幸被选中参加了中铁二十局在兰州铁道学院办的工程试验专科班,新知识、新技能让我的综合能力有了质的突破。
  2007年参建哈大铁路时,我又对新工具产生兴趣,花10元钱买了个五笔字根键盘,一有时间就背字母、练打字。在年轻同志帮助下,我还学会了用电脑编制试验报告、做台账,工作效率越来越高,丝毫不输刚毕业的大学生。
  近些年,祖国发展日新月异,高速、铁路四通八达,我的家乡早就“旧貌换新颜”,油灯换节能、瓦房变高楼、户户通公路。我所在的中铁二十局发展迅速,经营承揽连续六年突破1100亿元大关,在建项目遍布祖国各地,当年修路架桥靠人拉肩扛、锤击凿穿的历史一去不返,取而代之是智能化机械设备和更好的管理水平,内心感到非常感慨。
  如今的项目工地,也早就摘掉了艰苦、简陋的“帽子”,工作和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职工遇到困难有帮助,重要节日有活动,标准化食堂、卫生间、淋浴房等一应俱全,大家都住上了“宾馆式”标间。条件的改善,也让我们这些退休的老兵们切身感受到了企业发展带来的实惠,月收入较过去增长很多,有时回家探亲还能坐一回飞机。打个比方,搭乘着企业这艘舰艇,我们真正成了一个“城里人”。
  只管耕耘、不问回报,虽然如今我已经退休,但我对企业充满了不舍,如果有机会,我还希望能重返企业,继续发挥余热,为企业多做贡献。
  作者单位:四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