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11日
不忘来时路 方知向何行
——清明祭奠原铁十师英烈有感
●何凤军
文章字数:971
  冷雨润寒梅,清明又至泪。在这个寄托哀思的时节,与同事共赴一场缅怀先烈的追思之旅,那些关于“铁道兵第十师”的厚重记录,清晰夺目而又深刻持久。
  “功在人民,虽死犹生”在进入到湟源烈士陵园的那一刻,我就被这句汉藏双语的碑文给深深触动到了,它是一句碑文,更是一种精神。陵园安葬着不少铁道兵战士,他们都是为了完成新中国铁路工程而壮烈牺牲,长眠于雪域高原。董继光、刘必忠、梁开寿……擦拭着一排排整齐的墓碑,耳边回荡着他们的事迹。“这位烈士牺牲的时候还不到20岁……”此刻内心有崇敬,更有心疼。
  青山绿水长留生前浩气,苍松翠柏堪慰逝后英灵。沿着铁十师足迹先后来到了刚察烈士陵园和天峻县烈士陵园,这里同样安眠着一批为修建青藏铁路而牺牲的铁十师先烈。他们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和简陋的施工设备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发挥铁道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保证青藏铁路顺利贯通。
  天峻县烈士陵园的围墙上,雕刻着青藏铁路建设时期的巨型浮雕。这条“天路”的建成,让“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从前听这首歌,宛转悠扬,内心澎湃。而伫立在铁道兵的烈士墓碑前,心里再响起这段旋律的时候,由衷感慨没有先烈们的身先士卒,哪里来的如今的“各族儿女欢聚一堂”?青藏铁路、关角隧道、海拔3847米……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在乌兰烈士陵园陈列馆,那一张张陈旧的照片,让我对前辈们油然而生一股敬畏之情。很难想象铁道兵先烈们是用怎样的意志,让“天堑变通途”的,是“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战斗精神,是无畏牺牲、不惧风雪的建设者铮铮铁骨,而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传承。
  最后一站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烈士陵园,在这里我见到了第一条沙漠铁路,也是中国唯一的一条军管铁路——清绿铁路。我了解到铁十师的先辈们“祁连山下留美名,戈壁滩上称英雄,修铁路架桥梁,风沙再大挡不住咱铁道兵”的豪情壮志;我近距离接触了甘肃省道德模范王晋桓老人,他为了实现“你接济我一阵子,我守护你一辈子”的诺言,自愿为铁十师牺牲的10名烈士守墓28年,这样的坚守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责任,他穿越时空,永久的闪耀着光芒。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这次祭奠先烈之行,让我不仅看到先辈们在祖国铁路建设史上立下的丰功伟绩,还看到了属于铁路建设者的自强不息、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精神。大道无疆,行者无垠,路在脚下、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