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因为一个特殊机缘,我听到了一个感人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中铁二十局前身——铁道兵第十师一个普通而又特殊的家庭。这个家庭里的父亲叫王文波,解放前毕业于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曾经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和铁路局工作,解放后随部队入朝参战,回国后又参加了黎湛、鹰厦和清绿等铁路建设,后来任职铁十师总工程师、副参谋长。这个家庭的母亲叫刘季勉,出生在贵州黄平一个商人家庭,贵阳高级医士学校毕业后,工作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管辖的难民医院。
王文波与刘季勉相识于柳州,他们在这里建立了家庭,并有了3个儿子1个女儿,3个儿子分别叫民宇、民信、民苏,唯一的女儿名叫民立。大哥民宇学习成绩特别好,从小立志上清华并通过勤奋努力获得了保送清华大学的机会;二哥民信自小贪玩,高中时突然发力,学习成绩很快就赶上了哥哥,他的目标是上北大。然而,时代和命运还是给兄弟俩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那场史无前例的大运动让民宇的清华梦戛然而止,他投笔从戎成为一名铁道兵战士。大哥当兵后不久,弟弟民信来到广西来宾良塘大队成为一名知青。跟民信同一天离开家庭的,还有妹妹民立和弟弟民苏,他们下乡的地方是广西鹿寨县龙江公社。
民立永远也忘不了1969年6月25日那个悲伤的日子。清晨五点钟,她还在山上砍柴,就被叫到公社,很快跟弟弟一起坐上开往来宾的火车。因为来宾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二哥民信在生产队劳动时因公殉职了。
民信牺牲的消息传到四川西昌时,父亲王文波正在铁十师机关开会,临时来队探亲的母亲刘季勉则在街上给民信买收音机和《毛泽东选集》准备邮寄。当刘季勉听到这一噩耗,手里拿着的书和收音机滑落下去,一声没吭,人就昏了过去。
闻讯后的大儿子民宇从连队赶到西昌安慰母亲。谁能想到,这竟是民宇和父母的最后一次见面!
二哥民信牺牲后,经部队批准,民立和民苏也穿上了军装,分别进入铁道兵和工程兵的行列。
作为军人的王民立,组织派给她的第一个“特殊任务”,就是大哥也牺牲了,需要他立即赶到西昌安慰母亲!
大哥民宇参军后,新兵训练快要结束的时候曾给父亲写过一封信,希望自己能分配到汽车连队当一名汽车兵,但是父亲没有同意。他又给母亲写信,母亲也没有替他当“说客”,他只好服从组织分配,成为铁十师47团3连一名战士,他打过风枪、当过架子工,后来在连队担任统计员。
民宇牺牲的那天,是1970年11月30日。当时,他所在的47团3连已经出色完成了成昆铁路建设任务,并于当年4月份来到陕西南部参加襄渝铁路建设。正摩拳擦掌准备用工作业绩证明自己的民宇,不幸遇到了一次可怕的爆破事故。
仅仅16个月,两个儿子先后牺牲。突如其来的不幸,让部队首长都难以向总工程师王文波告知这一噩耗,尽管一直封锁着消息,但是王文波还是从一位同事口中猜到了端倪。
他即刻乘飞机赶往安康,前来接机的连队干部这才知道王民宇的父亲是本部队的首长。为了减轻连队干部的心理压力,王文波主动说“部队出了施工事故,我是主管工程的领导,我要承担主要责任。”
随后,王文波在连队看到了大儿子的遗体。那一晚,坐落在山沟里的47团招待所,只住了王文波一个人。深夜里,空旷寂静的山谷里回荡着王文波痛彻肺腑的哭声!直到三十年后,90多岁的他才对女儿民立说“你大哥牺牲那晚,我在你去过的那个沙沟,放声嚎啕大哭,那是我这一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痛哭。”
王文波不知道该怎么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妻子,直到两个多月后,他给妻子刘季勉写信,说自己将要去非洲修建坦赞铁路,希望她来部队探亲,到了部队,刘季勉才得知民宇牺牲的消息,她没有哭泣,没几日,大家看到,这位母亲的头发全变白了……
1971年,小儿子民苏调到了铁十师。从成昆线转战到襄渝线。父亲王文波在结束了成昆铁路的移交工作后也来到了襄渝线。他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小儿子乘吉普车走了一趟铁十师的施工区间。一边走一边回忆当年的往事,没有一句悲伤的言语。
修建完襄渝线,儿子王民苏、女儿王民立和父亲王文波先后上了青海高原修建青藏铁路一期工程。王文波是当时青藏铁路建设者中年龄最大的。而民苏则在青海高原工作了9年。
直到父亲王文波68岁办理了离休手续,才与分居30年的妻子在成都团聚。这一对夫妻,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舍弃了夫妻生活,舍弃了天伦之乐,牺牲了两个儿子。
随着岁月的流逝,两个儿子牺牲让刘季勉精神上深受打击,身体每况愈下,1990年终于坚持不住了,走了,她的骨灰洒到了长江里。2007年,王文波也走了,他的遗嘱也是将骨灰撒进长江。
他们的小儿子民苏,转业后到了成都铁路局,为中国的铁路通讯做了很多的技术革新。2006年7月1日,民苏作为青藏铁路首列火车的通信技术保障专家,坐上了成都开往拉萨的首趟列车……
不忘历史,传承荣光。
每一代人都要做好每一代人应该做好的事情。铁十师的先辈们为了信仰无怨无悔,付出了巨大牺牲。今天,我们作为铁十师的传人,也必须肩扛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做好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做好的的事情,传承铁道兵精神,续写中铁二十局的辉煌。
作者单位: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