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0年09月01日
制止餐饮浪费:从“心”开始
本报评论员
文章字数:1,405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从小挂在嘴边的诗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迅速成为近期“热句”。然而,浅显易懂的道理,我们真正用心体味了多少?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必须从“心”开始。
  用“心”体味,从“心”开始,就是要真正认识餐饮浪费到底达到了如何“触目惊心、令人心痛”的程度,真正理解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大意义所在,真正思考如何去以实际行动来制止舌尖上的浪费。
  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5年,中国餐饮食物浪费量约为每年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到5000万人一年口粮,2018年全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率为11.7%。央媒报道,我们成年人的餐桌剩菜,足够2亿人一年的口粮;大学生的食堂剩饭,可以养活800万中国人。杭州每天餐厨垃圾就有1.2万吨,每三四年就能填满一个西湖;上海一天就产生6000吨食物垃圾......然而同时,这个世界上还有8.2亿人正在挨饿,相当于每9个人中就有一人正在吃不饱饭。
  杜绝餐饮浪费的重大意义不止于此。事实上,它是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的大事。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全球大暴发的新冠疫情更是让其成为当下各国不得不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疫情发生后,世界多个粮食主要出口国相继出台出口限制措施。联合国粮农组织近期发布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缺粮人口或将因疫情增加1.3亿人,将有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迎来近50年最严重的粮食危机,未来世界粮食安全可能遭到进一步破坏。
  面对一组组刺目的数据,面对不容乐观的严峻现实,我们还能认为餐饮浪费只是个人生活上的小事吗?还能在觥筹交错之后扔下半桌饭菜安心离去吗?是否应该静下心来,面对餐桌,检点日常,扪心自问?
  作为市场主体,企业必要的商务接待时常有之。党的十八大之后,节俭之风盛行,但商务接待中的铺张浪费却时有发生,甚至在一些地方还有再次抬头的趋势。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是我们每个人的基本生活内容。俭以养德是中国人一直遵循的古训,但从商业餐厅、单位食堂到家庭餐桌,各种浪费行为依然比比皆是。这些浪费行为的背后,是爱面子、讲排场、作攀比的不良心态,是漠视公序良俗、丢弃传统美德的道德缺失,是无视中央规定、损害企业利益的失责之举。
  制止餐饮浪费,是中央的决定,是发展的需要,公众在呼吁,媒体在宣传,负责任的社会机构在探索举措,各级政府也正在寻求立法立规。但是,改变日常、消除积弊的难度往往比我们想像的要大的多,难的原因就在于它是日常,是小事,大家司空见惯、不以为意。所以,制止餐饮浪费,也一定有一个从不敢浪费、不能浪费到不想浪费的过程。“不敢”与“不能”靠的是强制手段,依规循制。但作为涉及到每一个人日常生活的行为,“不想”不仅仅是最高境界,更是治本之策,虽然最难之为,但必须最先为之。
  不想浪费,意即“心”之所向。就是在立法立规、“扎牢篱笆”的同时,必须注重宣传教育,努力营造浓厚的节约氛围,在企业上下形成共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要通过广泛倡议、图文讲解、视频宣传等形式多样的融媒作品,深入浅出地宣传好节约粮食的必要性,让广大干部职工认识到,虽然中国没有粮食危机,但我们必须通过自己的个人行为,为粮食安全做出贡献;要将勤俭节约的理念深深植入全员心中,人人珍惜劳动成果,共同积累社会财富;要广泛宣传相关规章制度,以及“普及半份菜”“打包成习惯”“推行分餐制,控制用餐量”“光盘有奖励,严重浪费罚款”等具体举措,有效引导全员行动。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今天,就让我们以最朴素的理解和最积极的行动,来印证这个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