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海省甘德县协隆村到陕西省宁陕县五台村,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到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在充分履行央企责任、维护保障人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集团公司用真情、动真心、使真招,以使命和担当,绘制着脱贫攻坚的央企地图。
用发展成果帮着“摘掉帽子”
天刚蒙蒙亮,唐保就提着行李走出家门,步行五公里到县乡公路搭车,奔赴集团公司藏区项目工地。五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曾使他愁眉不展,面对年均收入只有1750元的窘况无计可施,但新工作的收入让他满怀希望。
亲眼见证了协隆村的发展变化,唐保的内心从起初的犹疑不决变成此时的坚定笃行。在他之前,协隆村很多村民已经在集团公司工作,每月收入可达之前年收入的三、四倍。
和他一样,在陕西渭南有150多名贫困人口加入建设大军,走进黄蒲高速公路施工现场;在陕西宁陕县五台村有80多名村民被集团公司聘用,实现创收160万元;在集团公司300多个施工项目中,成千上万的务工人员大部分来自贫困地区。
这是集团公司将脱贫攻坚工作纳入企业发展进程、用企业发展成果普惠贫困人口的一项具体举措。立足施工企业的实际,在项目建设中大量聘用贫困地区劳务人员,在解决就业增加收入的同时,传授他们专业技能,帮其端稳“铁饭碗”。
近年来,伴随着企业翻天覆地的变化,集团公司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国资委党委、陕西省委和股份公司党委的安排部署,全力以赴抓好扶贫工作,与贫困地区共享国企改革发展成果,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423.79万元,实现500多名贫困人口脱贫。
在定点扶贫的五台村,集团公司坚持基建扶贫,为该村修建了饮水工程、便民桥、平板桥、防洪河堤等诸多工程,改善了当地人居环境和出行条件;坚持文化扶贫,投入15万元修建文化广场,增加健身器材,丰富群众日常生活;坚持教育扶贫,开展结对子帮扶活动,与9名贫困学生家庭结对子,为其每学期提供生活补助,直至其结束学业。
在决胜脱贫攻坚工作中,还积极应用企业发展的成熟实践,将莫桑比克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的管理经验,在五台村和协隆村的农业产业发展中融合推广,并对农产品进行订制回购,以消费扶贫消除村民的后顾之忧。
截至目前,集团公司累计投入20余万元收购五台村各类农产品近4万斤;在股份公司对口扶贫点——青海省甘德县和河北省万全区、尚义县,消费扶贫累计200余万元,同时捐款84.3万元。“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政治担当,切实发挥好中央企业在产业、资金、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和专业专长,提高脱贫攻坚质量。”在陕西省国资系统统筹推进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促进经济效益增长视频会议上,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邓勇郑重承诺。
用精准扶贫帮着“扔掉拐杖”
授之于鱼的扶贫只能治标,授之以渔的帮扶才能治本。作为选派驻村的第一书记,王邦常的日子紧张而忙碌。他所在的协隆村是藏族村,山谷纵横,海拔在4200米以上,年均气温-1.4℃,是甘德县14个贫困村中底子最薄、无任何产业的贫困村。
驻村之初毫无头绪,经过两个多月的勘察走访,对村情村貌有了深入了解,他和36名村民代表反复探讨论证提出了千亩饲草种植计划,不仅能解决当地牧民冬季牲畜饲草匮乏的难题,还能有效控制黑土滩扩散,属于典型的生态扶贫项目。
事实证明,这是治标且治本的扶贫良策。
集团公司先后投入资金120余万元,建成了1300多亩的“协隆村千亩饲草种植基地”,年饲草产量达520吨,纯收入57.2万元,协隆村230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2486.96元。
面对地域偏远、交通不便的难题,还为协隆村建设了15.55公里砂砾道路,并搭建了江千乡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成功实现“农产品进城”。
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集团公司精准扶贫之路越走越长、越走越深。秦岭深处的五台村,山高坡陡,是典型的“九成山水一点地”,为陕西省的重点贫困村。
驻村干部杨锁利谈起第一次进山时的翻车事故总是一笑而过。困难和挑战层出不穷,曾为铁道兵战士的老杨总能迎难而上,积极应对。
从事多年财务工作的他,对村民的每一件事都上心,对每家每户的产量和收入都了然于心。村民宋崇凤家又多了6只小猪仔,陶秀金家的天麻收入超过了5万元,刘先富的新房子置办妥了,邓涛顺利考上了好大学……
老杨的每一笔账都记录着集团公司对五台村“两联一包”定点扶贫的轨迹。驻村三年多来,他亲身经历并见证了五台村的变迁。
在五台村的帮扶中,集团公司累计投入扶贫资金近200万元,全面扶持村民进行多产业发展。村民在地里种植天麻、猪苓、核桃和板栗等经济作物,在院里院外培育袋料食用菌、发展禽类和牲畜养殖业。同时,还帮助五台村成立了爱心超市,采用“物资捐献、超市运作、积分兑现”的模式运营。
看到五台村的喜人变化,宁陕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魏小林动情地说:“我们五台村的山、五台村的水、五台村的老百姓,永远感谢中铁二十局集团的深情厚谊。”
在陕西渭南,集团公司还出资800万元,联合成立了渭南产业扶贫有限公司,推进扶贫项目顺利开展,助力陕西省渭南市5个国家贫困县脱贫攻坚。
集团公司始终把扶贫工作抓在手上、扛在肩上,汇聚全局之力,从解决贫困人口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动真情,举实措,扶真贫,全心全意决胜脱贫攻坚,受到广泛好评,先后获得“脱贫攻坚先进帮扶单位”“助力脱贫攻坚竞赛先进单位”“助力脱贫攻坚优秀企业”“驻宁陕县扶贫包帮先进单位”等荣誉。
用中国力量帮着“甩掉泥巴”
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其他地区,集团公司既筑造致富路和幸福路,也为民众修缮房屋、道路,架设便民桥,开展义诊等爱心活动,润物细无声地“走出去”,掷地有声地“走进去”,展现着中国风采,深化着双方友谊。
在莫桑比克加扎省塞塞市,农户蒂娅正在进行新一季水稻的种植,作为10个孩子的单亲母亲,饥饿曾是一家人痛心疾首的煎熬。和当地1000多家农户一样,加入集团公司经营管理的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后,他们无偿获得集团公司提供的农资、农机服务和技术指导,在水稻收获时以协定价格获得回报,生活得到彻底改观。
现年收入27.6万梅迪卡尔(莫桑比克货币)的农户班吉,无法想象仅通过一年的努力就收获了此前累计5年的财富。他在家里盖了新房,置办了家电,还介绍亲朋好友加入农业合作项目。
“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对于莫桑比克农业将产生颠覆性的变革,无论是技术、效率,还是产量、口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莫桑比克林波波河下游灌区管理公司执行董事罗杰利奥说,“中国人不仅带来了兼具产量和口味的好大米,更带来了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勤奋的工作精神。”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集团公司仍以年产3.5万吨水稻的效率,帮助解决饥饿问题,促进世界粮食安全。在提供数千个就业岗位的同时,也为当地培养着农业技能人才。
农业领域如此,在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领域,集团公司同样扶贫、扶志、扶技。“跟中方带班人员工作期间,学到了很多经验、技能、收获很大。”安哥拉卡宾达供水工程安全员焦尼说,“在CR20上班,最大收获是盖了一所房子,2个孩子也都上了专科学校,我还特别介绍侄子到CR20工作。”这项供水工程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建成后将覆盖安哥拉卡宾达省92%的人口居住区,60多万民众将用上清洁健康的水。
目前,集团公司在安哥拉、莫桑比克、泰国、秘鲁、巴西等15个国家,筑造了大批采用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建设的工程,解决了数十万民众的就业问题,培养了10多万个专业技能人才,通达着当地的交通命脉,运输着当地的矿产资源,沿线悄然形成大量集贸市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和文明演进贡献着中国力量。
疫情期间,集团公司还积极与驻地国联络,为百姓无偿提供医疗咨询和救助,捐赠数以万计的医用物资和防护物资,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高度赞誉。
路漫漫虽修远,吾孜孜而求索。决胜脱贫攻坚,仅剩咫尺之遥,集团公司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全力打通“摘帽子工程”“最后一公里”,为收官之年圆梦小康贡献央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