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不过一刹那,浮华转瞬如飘烟,人生一世,恰似浮萍,如若有什么值得怀念,那便是黑暗中曾予生命以照亮的心志信念,以及在人生的每一个片场慷慨恣意、耿介率直的风骨剪影,犹如星光熠熠,恒久的投射于漫漫流动的时代长河。40年坚守如一日的陈友亮,在平凡的岗位上,用信念和意志演绎着精彩人生。
近距离接触他,是在工地值班室里,迎门进来,他将安全帽总是端正的放置在手可以触及的地方。我便知道,那是烙刻于脑海深处的生活惯性,那是根植于光辉生涯的永恒记忆。脱去帽子,他发亮的前额,那些还来不及散去的点点汗水,不安分的凝结成豆大的珠子,而此时已是深秋。“我是一个兵,一辈子都是。”陈友亮坚定地说。铁道兵,那个传奇与功勋相伴的队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里,曾经涌现出了一批批杰出的优秀战士,多年以后再回首,陈友亮很庆幸自己赶上了这支队伍的最后一班站台。
1981年10月,最后一批铁道兵光荣入伍,被集体整编分配到祖国的各个地区,陈友亮在登记表目的地一栏毅然写下了青海二字。谈起当年的选择,陈友亮记忆犹新,前往青藏的要求只有一个——坚强的体魄和不屈的意志。身上流淌着川籍将士血液,刚满20岁的他站了出来。直到今天再次谈起,他依然坚信自己的选择,苦寒岁月中锤炼出的果敢勇毅,让他终身受益。当年的金秋,他背着行囊踏上了西行的列车,车厢玻璃窗户上倒影着一个个稚嫩的脸庞,懵懂少年自愿挺进青藏高原,带着国家的期望,带着人民的嘱托,带着无所畏惧的初心,满含青春气息的《铁道兵志在四方》响彻陇原大地,他们向着青藏线进发了。
青海的高原之上,可比不得江南水乡的半点温柔,脚尖杵向坚硬的“混泥土”路面时,肌肉的酸痛麻木直击脑海,迎接陈友亮的并不是洁白的哈达,而是如芒在背的呼呼凌风,漫无边际的雪域之境,这就是陈友亮的西行终点的第一感受。在距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每顿饭都是蘸着风,就着雪,躺着雪窝,嗑着冰碴,在营房中时刻怀抱着那份沉甸甸的重任而眠,这便是他的第一段军旅生涯。青藏线,这条神奇的天路,靠着像陈友亮这样的铮铮铁骨,终于腾跃于祖国的西陲之地。最令人敬佩的铁道兵,用双脚硬生生地在高原之上踩出了两条铁轨线,通向那神秘的天域。
1984年铁道兵集体转工。那段时间里,他曾困顿、迷茫,但他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是一个兵,无论在哪儿,他都没有忘记军歌中那句:我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意志和信念让他一头扎进了国家基建的浪潮之中。“干了一辈子的工程,就像自己的孩子,从青藏线到今天,每一个项目的名称我都熟记于心,永远不会忘记。”当谈及漫漫征途上一个个挥洒过热泪与汗水的驻地时,他如数家珍般的娓娓道来:青藏线,汉东线,宝中线,京沈高速,朔黄线,西合线……,40多年坚守不懈,18个项目的默默奉献,10多个城市自西向东的折返往复,用青春耕耘的条条大道,于他,是有感情的,除了满满的荣誉感,更多的是他对自己用数十年诠释初心的感动。
从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成为固定企业中流动的员工,无论怎样变化,在工作生活中,陈友亮始终用一个兵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早起,坚持跑步,坚持练字,坚持看报,扎根施工一线……,始终如一的坚持,是自律人生的恪守。部队生活和时代环境给他思想上的成长产生莫大的影响,为了国家而努力,为了国家的发展而担起自己的责任。“既然我在这个岗位上我就要好好干。”没有华丽的倾诉,质朴的言语总是透击心灵深处。
谈及青年,他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希望年轻人静下心来,认识自己,认真选择自己要走的路,不忘初心,走出精彩的人生。聊到退休之后的生活时,陈友亮的眼中满是星光,不知是点点泪花的摇曳,还是企及梦想的激动,双眼精光闪闪。虽然大半生常年在外,却从未真正踏进生活一步,他想出去走走,去看看他亲手修过的铁路,架过的桥梁,打过的隧道,铺过的木枕,爬过的大山,淌过的溪流,再走一遍当年的西行路,坐上火车感受一下青藏铁路,到那时候,他也可以骄傲的说:这是我修过的路。
铿锵数载,行走半生。一个党员,一个兵,一个工程人,初心如磐的坚守,那扇动的身影,来的时候这里静谧无声,走的时候这里万家烟火,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思念,放眼遍及,只深藏一抔回忆。
作者单位: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