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建军节,当鲜艳的军旗从旗杆上缓缓升起,当嘹亮的军歌响彻寰宇,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铁道兵战士英姿飒爽的战斗身影仿佛依然穿梭在条条铁轨之间。曾经的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凿开一座座高山,架起一座座桥梁,将祖国的山山水水紧密相连,为各个时期党和国家的事业立下不朽功勋。如今,早已脱下军装的他们,又化身为新时代的“筑路人”,继续为人民的美好生活不懈追求。
“大军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这是铁道纵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真实写照。从勇攀40米高桥墩的“登高英雄”杨连弟,到4个多月拆卸定时弹34枚的“拆弹大王”李云龙;从移山填海把铁路通到厦门市区,到西南会战把火车开进云贵高原。一代又一代的铁道兵战士,凭着他们对党的忠诚和一双赤手为祖国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用血肉身躯筑成钢铁长城,谱写了一部部悲壮卓绝的深情赞歌。这支从战火中走来的部队,孕育出了彪炳史册,流传后世的铁道兵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短短的八个字,彰显着铁道兵勇敢无畏的使命追求和前无险阻的英雄气魄。
如今的我有幸加入到中铁二十局这支有着红色基因的英雄团队,在这里依然传承着铁道兵精神,赓续着铁道兵血脉。在许多国外专家断言说“青藏铁路过不了风火山”的时候,中铁二十局建设者以钢铁般的意志毅然决然走向“生命禁区”。在当时世界海拔第一高、常年被冻土包裹的风火山隧道施工中,他们面对高原缺氧的安全问题,背着2公斤重的氧气瓶在隧道作业,并且通过科学研究制造出一套供氧系统;面对高原冻土的问题,他们多次试验,找到最佳温度参数,将温度控制在施工的最佳温度点上。在高原施工,他们缺氧不缺精神,先后攻克了34项科研项目,创造了高原冻土施工记录,让隧道提前10个月顺利贯通。
从风火山隧道,到关角隧道,再到祁连山隧道,一批批“铁兵”前赴后继,科技在变、设备在变、人员也在变,不变的是铁道兵面前永无险阻的精神。
“铁道兵精神到底是什么?”刚入职的我们一直在思考。经过半个月的学习、培训以及所见所闻,渐渐懂得,铁道兵精神就是艰苦环境下,不畏严寒酷暑,迎难而上的勇气;就是遇到困难时,不抛弃不放弃,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就是永远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先集体后个人的使命;就是铁建人永远冲锋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入职即是“入伍”,我们带着满满的热情来到这里,就是要秉承着经过无数前辈积淀的铁道兵精神,秉承着建设美好国家的信念,向着光明前行。
我们作为“铁道兵精神”传人,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铁建人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到目前仍然有铁道兵老前辈还和我们工作在一起,指引着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我们将把他们四海为家、艰苦奋斗、攻难克险、无私奉献、诚实守信的伟大精神,作为一种财富、一种力量传承下去。
众所周知,中铁二十局的前身是铁道兵第十师,这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英雄部队,时光荏苒,但是“军魂”永在,我们这些铁建“后浪”们将劈风斩浪,奋勇前行。
“劈高山,填大海,锦绣山河织上铁路网,今天汗水下地,明朝鲜花齐开放……”铁兵号角已吹响,新时代“铁军”整装待发!
作者单位:中铁贵州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