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01日
慎终如始
●高广玉
文章字数:1,440
  雨是从正午时候下的,滂沱洒落。故事从正午时候讲起,起承转合。
  “1981年10月,18岁的我参军入伍,成为一名铁道兵战士。第一站便是世界第三极——祖国的青藏高原……”眼前的这个正在讲述的人叫板根社,是项目部的门卫,我们有过短暂的交流,只觉得他热爱生活,知识渊博。被暴雨搅乱了行程,机缘巧合下我成了一个聆听者。
  现在想来很难用语言描述环境的艰苦程度,但没有人惧怕,只知道那时的人们靠信仰活着。那时他们修建铁路,最大的困难不是低温,而是高原氧气不足,都是正值壮年的小伙,却被喘不上气、用不上力的情况桎梏,空有一身力量用不出来。时间一长,大家适应了这里的环境,情况慢慢好了起来。
  高原寒风蛰伏,喷涌而出之时像尖刀利刃迎面而来,在这种环境下修建铁路,他们俯首缩颈,浑身战栗,在风中低声吟唱,燃烧着生命的火焰。用信仰战胜恶劣的环境,用不屈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没有怨言,没有退缩,只是默默地坚守在这条连接生命的铁路之上,将祖国的坦途铺设得越来越宽广。艰苦奋斗的往事滋润了他们的性格,塑造了他们坚毅与刚强的品质。
  屋外狂风大作,暴雨正在兴头上,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起身闭紧了留有缝隙的窗户。目光落向屋内的一隅,废纸箱里堆放有扳手、钳子、剪刀,还有胶水、螺丝刀、钉子……我的目光被洪钟之声打断。
  艰苦的日子可能因为充实,感觉一晃而过,也是那个时候从军人成为一名工人。身份的转变带来的落差很快被“服务于人民”的想法所消解,只是青藏高原的种种生活时常在梦中侵袭而来。但不论身份,不论在哪里,板根社都可以为祖国贡献力量,这样的想法从那时起根植于他的内心,一晃几十年,从未有过一刻动摇。
  1984年兵改工后,板根社成为一名筑路工人,但他们依然以战士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继续为祖国奉献着他们的青春。
  下午的天空黑的可怕,金属旗杆发出铮铮当当的响声,五星红旗在狂风的撕扯下将自己尽情伸展,四角向外,中间向内鼓起,仿佛在风雨中坚守岗位挺起胸膛的哨兵。
  接下来的日子,板根社在重庆修建机场。在那里开过推土机,当过调度主任,管机械,管设备。也许是从青藏线下来的缘故,后面的工作生活显得很平淡,但他丝毫没有懈怠,哪里需要他,便冲向哪里。如今重庆江北机场已经是国际化大机场。他很荣幸自己能够参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见证着它的日新月异。
  忠诚、勇敢、坚韧是铁道兵特有的品质。平淡的工作磨灭不了板根社乐于奉献的精神,正是这样的生活才处处印证着国家的强盛。
  风渐渐平息了,雨水淅淅沥沥。
  今年是板根社参加工作的42年,从一线淡出,成了一个看守大门的门卫大爷……
  “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门卫不光是迎来送往,更需要的是服务群众,帮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四月初的绵阳,一场大雨过后,阳光正好,房前屋后万物勃发,欣欣向荣。
  后来,我从领导和同事的口中了解到,板根社平日里非常勤奋,一年到头都很少请假,他总是项目部起得最早的员工,在点名前将院子与办公楼打扫干净。他工作认真,工作期间查得清、管得严,夜间巡逻时,无论刮风下雨,照常不误。至于他房间中的家伙事儿,是项目同事所说的“百宝箱”,缺什么、差什么找都找他。
  退居二线的板根社经常和项目领导谈论现场施工和团队的管理,他从不卖弄学识,也不以过来人的口吻去教别人做事,只是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地坚守着他的岗位,而不论岗位如何变换,他都能做到令所有人钦佩。
  这一场谈话,对与板根社来说是无数平淡日子中的一天,而对我来讲却是精神与信念的传递。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暴雨每降临一次,这份记忆便更清晰一些。
  作者单位:三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