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苏台高速公路项目航拍 卓松松 摄 “墩柱全套式梯笼设计非常安全,还可以多次周转、重复利用,可以看得出来,苏台高速公路项目在微创新方面做了很多扎实的工作。”
9月上旬,中国铁建党委书记、董事长汪建平在苏州为中铁建城建交通发展有限公司揭牌期间,在一公司苏台高速公路项目实地调研时,对该项目的施工管理、工程质量、创新成果、人才队伍管理等方面给予高度肯定。
进场两年多来,苏台高速公路项目团队获评江苏省公路水运平安工地建设省级“示范工地”,并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获评江苏省“平安百年品质工程”。业主还多次在苏台高速公路项目施工现场召开全线现场观摩会,并就桥梁现场施工进行经验交流和讨论,为项目的滚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牌子越亮,工程越多。追随着苏台项目团队的足迹,探寻他们创誉创效的秘诀……
诚信履约 市场越来越大的“信条”
仅5天,主要管理人员集结到位;只15天,人员设备跑步进场;历时90天,驻地、钢筋加工场、拌合站全部建设完成……
距离苏台高速公路项目驻地25公里外,一公司新进场的长湖申线桥梁改建工程施工项目目前已积极开展征地拆迁、现场临时便道修筑施工。
“长湖申线桥梁改建工程项目的成功中标,得益于我们在苏台高速公路项目施工中的良好履约表现,业主苏州市水运工程建设指挥部才又将新的订单交给了我们。”苏台高速公路项目经理陈会景表示,自2013年承建苏南运河项目开始,他们认真履行建设合同,抓好现场管理,坚持诚信履约,积极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建筑产品,最终实现了滚动发展。
“一个成功的项目,三分靠战略,七分靠执行。”34岁的陈会景认为,没有执行力,就没有项目的核心竞争力。这支项目经理、总工程师均为“85后”的年轻团队,通过强化制度执行力,确保了各项施工规范不折不扣地落实到现场的每道工序。凭借于此,这群初出茅庐的“小字辈”,虽然经验不足,却在业主的质量评比中屡次折桂。
以苏台高速公路项目为例,业主对工程的每一项分项工程的质量都提出了详尽的具体指标。“钢筋保护层合格率必须在90%以上、混凝土强度确保100%……”陈会景说,面对这些严苛的指标要求,项目团队不塞责、不畏缩,早谋划、早准备,千方百计想办法,优质高效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经过多年潜心培育,陈会景和他的团队在江苏市场先后承建了包括常合高速公路S3标、常合高速公路S2标、常熟524国道S4标在内的多个项目,且每个项目均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与此同时,项目部还荣获了业主颁发的“优秀项目经理部”“优秀项目党支部”荣誉,项目经理陈会景、项目总工程师刘砺连续2年分别被业主授予“优秀项目负责人”“优秀技术带头人”等荣誉。
科技创新“小”改革创造“大”收益
“创新,对于一个工程项目到底有多重要?”
回答这个问题的是2016年才入职的“90后”项目总工程师刘砺。“有听说过华西村吗?”刘砺扶一把黑色塑框眼镜继续说,“我就是华西村人,我觉得华西村由中华第一村到负债400亿元的衰败,缺乏创新精神就是它落没的主要原因之一。”
说话间,刘砺正在和两名技术员对第22联现浇箱梁底板钢筋绑扎情况进行验收。确定钢筋绑扎间距、模板定位情况精准无误后,刘砺在《混凝土浇筑申请单》上签了下自己的名字。
“我们在桥面系施工的时候,创新采用的激光钢筋安装定位装置,只需要在电脑上输入设计规范要求,复杂的数据直接会变成一条条红色的射线投射在作业面上,工人们操作起来不仅更方便高效,而且施工质量也大幅提升。”
从标段起点到钢筋加工厂,从拌和站到主线桥……4公里多的施工区域,苏台高速公路项目现场布设得规整而简洁。除了必要的一些标识及警示标志外,偌大的工地几乎看不到其他标语条幅。但是无论指挥中心的BIM+GIS平台、试验室配备的WJC检测管理系统,还是钢筋加工厂的钢筋笼滚焊机、梁场的智能张拉系统,工地上处处都能看到项目团队在创新方面的尝试。
“创新,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苏台建设团队的一种态度。”陈会景说,他们团队已默契协作10余年,先后挑战了江苏省的多项重点工程。按照以往的成熟经验,苏台高速公路的施工难度相对比较常规,但是他们并没有按部就班,打破了常规的施工管理,打造了一个个的创新增长极。
在苏台高速公路项目,全员都是创新者,没有一个人是旁观者。在项目与地方多部门联合举办的安全演练中,一名工人看着消防队在桥墩顶上仅仅几分钟就搭起演练平台,感叹道:“如果我们的作业平台也能这样简单装卸、重复使用,那该多好呀!”
听了这名工人无意间的感慨,项目团队立即成立了攻关小分队进行方案讨论,最终研究出了“一种高墩盖梁一体化施工作业平台的安拆方法”。
该项目全线共有281个盖梁,其中高墩盖梁数量较多,盖梁顶离地高度最高达14米,高空作业风险突出。
通过该方法可实现盖梁施工作业平台一体化安拆,整个安拆过程中作业人员均处于较为安全的位置,安全系数得到大大提升。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小创新也能够汇聚起大能量。
两年多来,该项目部与苏州大学合作成立课题研究小组,1项课题在江苏省科技厅立项。项目先后取得4项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省部级工法,1项国家级及2项省级QC成果,1项微创新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三等奖、苏州市二等奖。
一线搭台 激发人才发展新活力
该项目今年新入职9名员工,占据一公司新入职员工的13%。陈会景说:“历年来,我所在的项目新员工流失率最低。一方面所有项目都距离城市近,新员工的适应度会高些。另一方面,我们关心员工,因人制宜给员工制定了专门的培养方案。大家都能同台竞技,成长成才效果明显。”
项目施工技术部部长刘欢,标准的“95后”,一步一个脚印,3年时间从技术员、分管工程师、主管工程师成长为施工技术部部长。2021年6月,项目刚刚进场,人员配备还不齐全,施工技术部人手紧张,正是青黄不接的困难时刻,刘欢迎难而上。
为了不影响施工进度,他风雨无阻,白天奔波往返于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现场,掌握第一手施工进度资料,晚上加班加点钻研施工图纸,编写各类施工方案,完善各项工序资料。
“过去是自己干好就行了,如今既要管事,又要管人,好在有领导班子的指导帮助和兄弟们的支撑扶持,项目才能越干越好,自己也能快速成长。”刘欢说道。
在他的带领下,他们出色地完成了各阶段节点目标,在工程进度、安全质量、文明施工等方面得到了业主和上级领导的多次表扬,彰显了央企的行业实力,也为公司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这支平均年龄仅33岁,以最年轻项目经理、最年轻总工程师、最年轻工程部长为代表的建设团队,已有3名技术员成长为优秀项目经理,走到更高的岗位去建设新的工程。碧水青山下,机器的隆隆声不绝于耳,桥的故事,就是他们奋斗的故事。
日出东方,路桥纵横;长江入海,路桥飞跨。
“干一项工程,树一块牌子,以点带面,让在建项目为市场经营做‘无声广告’”。这是陈会景对他带领团队的期望,也是他们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