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11日
读《我们仨》有感
●刘梦
文章字数:1,294
  1997年早春,钱瑗去世;1998年末,钱钟书去世。两个至亲接踵而去,杨绛的悲苦恐非亲历不能尽知。2003年,《我们仨》出版,而后多次再版,热销至今。杨绛和“我们仨”走进了万千读者的心。
  《我们仨》以第一部分杨绛一个真实的梦引出第二部分“长达万里的梦”,虚实结合,道尽钱钟书与钱瑗生病、逝世的过程点滴与心情起伏,重点以虚笔写死别,通过“梦”的形式避免那些不堪回首的画面场景,第三部分篇幅最多,回忆1935年钱杨结婚至1998年钱钟书逝世63年间三口之家悲欣交集的如梦人生。
  这虽然是一部家传,却只有第三部分记述“我们仨”在六十多年间的人生经历,以细腻的笔触,平实而细腻的语言,用巧妙的空间安排,揭示了一个善良美好的家庭世界,深刻地表达出来对亲人的深深不舍。
  作者在小说结尾所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寓所与驿站,古驿道和医院,虚虚实实,相互交错。虚实交错中,使读者仿佛亲历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作者以看似简单的梦境,巧妙的空间安排推动小说的发展进程,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温馨感人的作品。
  《我们仨》自始至终彰显着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化此起彼伏之中的知识分子人文情怀:一是挚爱亲情的浓墨抒发;二是爱国情操的本然流露;三是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宁和凸现。《我们仨》将丈夫以及女儿的灵魂和自己的捆绑了一起,著书、翻译、回忆,都是和他们在一起。
  在怀念往日的生活,杨绛先生的笔触总是平缓的,温暖而洋溢着淡然的味道,像秋天的落叶,也像冬日的阳光那样平静而柔和。书中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也没有让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却处处洋溢着思念,这种思念是对丈夫和女儿的思念,如今我们仨只剩下杨绛女士形影孤临,但是活在回忆中也能够做到如此的甜美,那么经过岁月沧桑的洗礼,这种大爱无言、荣辱不惊的情怀,也许它正是支撑着杨绛先生的精神力量。
  《我们仨》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纪实的,书写着“我们仨”成家、离家、搬家和回家的故事。作者用大量纪实的笔墨刻画出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真实而又富有意趣的家,家意象的建构是立体、流动和永恒的。
  淡淡的文字,轻灵而睿智,凝聚着浓浓的亲情眷恋、深深的牵挂关爱、苦苦的依傍扶持。一个天才女作家最率性的表达,一个女人最真性情的流露,它使我们的阅读充满了温馨和感动。纵是生死两茫茫,思念依旧挂心肠。爱,对家人无微不至的爱,对知识不懈追求的爱,对世界未知的爱,所有交织成复杂网状的对生命不弃的爱成了杨绛女士更好活下去精神支柱。于是,有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不尽感慨,有了在“我”的世界里只有“我们仨”的定义。
  《我们仨》全书彰显出了杨绛先生一如既往的艺术表现风格,以一位知识女性温文尔雅的优美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了平凡如实的家庭生活,但在这平凡中却又蕴藏着对亲人的无限追忆和怀念。
  文章明白晓畅,娓娓道来,如叙家常。作为一部经典的回忆录式的文学作品,取材虽然生活化、但立意却是非常社会化。尤其是书中质朴的家庭情感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杨绛先生伟大而又平凡的大爱,这在当前物质利益横流充斥的社会思潮中,提供了一道不可多得的真情盛宴。
  作者单位:四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