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严重的疫情形势,四公司铁路电力运输分公司狠抓疫情防控和安全运输,顺利迎来安全生产7000余天。日前,分公司凭借突出的管理业绩,喜获该公司2019年“年度最佳人气团队”。分公司经理许青平表示,分公司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刘正林创新工作室”。
自2017年成立以来,刘正林和创新工作室成员紧紧围绕铁运板块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主动破解制约安全生产的技术难题,通过一次次安全运输和一项项创新成果,为机车安全运营保驾护航。
据了解,行驶中的列车时速达100公里。为了加大机车运能,2012年,分公司在对万吨机车进行“2+2”无线联接技术改造时,发现与普通机车在操纵中存在不同,配合不当、操作不妥,很容易出现断钩、翻车的可能。
“如何确保机车操纵平稳,减少纵向冲动,消除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作为一名有着27年驾龄的“老司机”,刘正林的脑中反复考虑如何破解这道难题。
在一次负责神木北至神池南运输任务时,刘正林发现机车行至孤山站时遇到长大下坡道,当时电阻制动电流偏高、空气制动减压量大,机车出现较大冲动,放在操纵台的水杯等物品瞬间掉到了地板,司机也第一时间向他反馈机车前后有挤压的感觉,此前曾多次发生过此类现象。
“当时机车行速、电流多少,制动机减压量多大,室外天气如何?”针对种种异象,刘正林立即召集创新工作室人员详细询问,并得知不同人、不同车在同一地段,“操作冲动”时有发生,或未出现过。
对此,刘正林多次和同事走进机车操控室,结合运输线路路况、列车管压力、电阻制动、空气制动等细节反复推敲和研究,针对多种导致列车操作冲动的原因,总结出了电阻制动杜绝猛推猛进、电流逐级调控、空电制动合理配合、断电无流过跨等8项“优化操纵”方法,并进行了10多次的实际演练,有效杜绝了因人为操纵问题而可能导致的万吨列车纵向冲动,提高了列车行车安全系数。
今年30岁的靳福宝,是该分公司技术室副主任,也是“刘正林创新工作室”的技术骨干。他介绍,“在创新工作室,人人都是技术能手、活跃分子,遇到技术难题和突发问题,大家的经验和‘金点子’都能得到重视,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靳福宝坦言,比起日常工作的繁忙辛苦,能为机车安全运行“问诊治病”更为重要。
人心齐,氛围浓,激发无限潜能。2019年,创新工作室对电力机车重联软管防尘堵进行了技术改造。“改造前,机车运行中重联软管易脱落,与轨枕、钢轨碰撞,常出现防尘堵、轨枕等地面设备损伤。”检修车间副主任邓瑞瑞介绍,面对这一头疼问题,他们反复分析出现问题的各个细节,通过查阅相关案例资料和多次试验,将防尘器由“活动型”改造成了“固定型”,使其操作起来更加简单、快捷,安全行车系数大幅提高。
在强化机车行驶安全方面,“刘正林创新工作室”还结合实际编写了《电力机车乘务员应急故障处理方法》《SS4改电力机车应急故障处理十二招》等10多项实操瞭办法,总结出了“出乘勤预想,整备勤检查,运行勤望,联控勤呼唤,道口勤鸣笛,退乘勤保养”的“六勤”安全口诀,大幅提高了机车运输质量。仅2019年,他们就排除隐患11项,发现各类问题627件,防止了各类事故发生,为机车安全运行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孕育“技术精英”,创新工作室是一块“沃田”。其所在的朱盖塔集体公寓,分公司建起了集大床、洗漱间等为一体的“宾馆式”宿舍。刘正林介绍,这样的“优待”不是谁都有资格享受,前提必须以“业绩+职务”论优先,指导司机、司机、学习司机……不同级别人员的住宿标准不同,无形中激发了职工们的工作积极性。
创新工作室从强化思想入手,组织开展“安全大讲堂”“送知识到一线”“安全管理大家谈”等活动,并结合常考、易错问题,定期定时组织模拟演练,员工需参加严格培训、考试方能上岗,经过长期的实践才能逐层进级。此外,工作室还通过“导师带徒”传授绝招,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开小灶加餐”学习,带动人才迅速成长。
多年的努力,“刘正林创新工作室”成为一支由技术、教育、检修、运用等专业共18人组成的创新团队,大批技术骨干走上了司机、乘务员等重要岗位,累计创新成果12项,为企业节约成本87余万元,团队创新优势、先进辐射影响不断凸显,荣获了陕西省“建设工会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