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1年12月21日
铁道兵的本色
●石昊玥 王于月
文章字数:1,528
  “那时我们住的是冬不挡风、夏不隔热、蚊叮虫咬、蛇蝎骚扰的帐篷。但铁道兵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部队,我和战友们就在那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修筑铁路,几个战友甚至长眠在了那里。”在慰问老铁道兵刘明章时,他小心翼翼地抚摸着珍藏多年的军功章,几度哽咽。
  年逾90高龄的刘明章,16岁应征入伍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铁道兵战士。“十余年的军旅生涯,摸爬滚打、千锤百炼,为我一生的工作、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刘明章回忆并怀念着那段军旅生涯,眼神显得格外精神。后来,他们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集体转业,延续着铁道兵的红色血脉,继续奋战在建设祖国的最前沿。
  离开刘明章家时,我看到老人充满期盼的眼神,他不断地说着:“看到你们,就像看到了当年的我们。”我知道,老人家又想他的战友了,那些熠熠生辉的军功章,背后都是历史和岁月的沉淀,更是对我们、对未来美好的祝愿。
  我所在的中铁二十局集团,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十师,诞生于1948年。73年前,无数的铁道兵们爬冰卧雪、披荆斩棘,从东南沿海到秦巴山麓,从塞北长城到大江南北,都留下战斗的足迹;37年前,无数的铁道兵们脱下军装光荣转业,他们放下手中的钢枪,举起建设的风枪,在新的岗位为国家建设无私奉献。如今,铁道兵的历史虽已远去,成为共和国不能忘却的记忆,但精神不朽、军魂永驻,今天的人们不曾忘记他们。
  “让他们去休息,我去值班。”这是四公司九华路隧道项目测量班长刘乾光常常挂在嘴边一句话。作为项目部唯一的一名老铁道兵,他数十年如一日扎根施工一线,将青春奉献给了中国的基建事业,把年华镌刻在了企业发展的征途上。清晨,当我睡眼惺忪的洗漱时,老班长正披着朝阳走在回项目驻地的路上,看着他略微有些佝偻的背影,脑海中浮现出他背着测量仪,走在崇山峻岭中;或手拿铁镐,建设祖国运输命脉的一帧帧画面。他不仅是我们的老班长,更像是一面旗帜,飘扬在九华路项目每一位员工的心坎上。
  不朽的铁道兵精神,也深深地烙印在新时代的铁建人身上,身为“85后”项目经理的杨力便为我们树立了传承铁道兵精神的榜样,工作中他发扬特别能吃苦的铁道兵精神,扎根现场,紧抓施工进度,严把生产质量;业务上他贯彻特别能战斗的铁道兵精神,从威东线道路改建到竹岛道路修复项目又到九华路隧道项目,均受到业主的一致好评,为公司在威海地区的滚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生活中他秉承特别能奉献的铁道兵思想,关心下属,积极组织建家建线、文体活动,让每一位员工在九华路项目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身为铁建人的我,虽然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但铁道兵精神却时时刻刻影响着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项目部组织观看《峰爆》时令人动容的场景,当电影故事情节结束,影院亮起场灯,其他观众已经陆续离场,但同事们无一例外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认真地观看那些记录着铁道兵老前辈的珍贵的影像资料,“和平年代,牺牲最多的是铁道兵。”他们的牺牲就如同鲸落,滋养后世百年。
  “背上了那个行囊,扛起那个枪……”每当这首《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响起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充满无限的感动。在这个年代,责任和担当逐渐取代牺牲和奉献成为新的时代精神,可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在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为中国基建做出巨大牺牲和付出的老一辈。翻开沉甸甸的铁道兵历史,我感受到了无比强烈的对自己“铁建人”身份的认同感,我想这就是我们铁建人共同的情怀。
  如今,作为新时代铁建青年的我,踏着先辈的足迹,用我手中的笔,镜头下的画卷记录新时代铁建人的拼搏与奋斗,讲好企业故事,将铁道兵的精神注入我的思想中,指引着我一步一步拼搏奋进。我也希望用我的文字致敬铁道兵,激励每一个奋战在一线的铁建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支撑我们铁建人脊梁的铁道兵精神,却始终一脉相承。
   作者单位:四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