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01日
智慧管廊让城市从“面子”美到“里子”
●陶柯宇 董亚红
文章字数:1,344
  近年来,伴随经济高速发展,城市积涝与内涝、道路拥堵、管线迁改难等问题,成为阻碍城市健康发展的绊脚石。近期,陕西省住建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市政管道老化更新改造工作的通知》指出,城市市政管道老化更新改造是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对于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矛盾问题和突出短板、提高城市建设质量、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3月23日,西咸新区世纪大道西段市政道路提升改造工程项目离正在运营的地铁1号线相隔最宽只有13米,给项目改造施工带来了很大难度,三公司的建设者利用“智慧大脑”为城市综合管廊建设蹚出一条新路。
  西咸新区世纪大道作为连接西安、咸阳两大城市的主干道,拓宽改造20年以来,见证了西咸一体化建设。但因城市建设、地铁施工、道路修补导致城市内涝、交通堵塞等现象时有发生,对市民出行和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2020年末,西咸新区世纪大道西段市政道路提升改造工程正式开工。
  据了解,该工程技术人员研发“设计+施工+运维”的大数据“智慧大脑”,围绕智慧管廊建设目标,将大数据管理贯穿世纪大道城市综合管廊改造全过程。工程在设计阶段,采用国内先进的“BIM+GIS”技术,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从百米高空扫描世纪大道沿线和城市地貌,建立地理信息模型,同时整合工程实体模型进行大数据测绘,为项目尽早开工节约了宝贵时间。
  在世纪大道改造项目信息中心,施工人员通过“智慧大脑”将图纸从二维平面线条可转换为的3D模型,为现场提供可视化施工管理方案。大数据将环境检测仪、智能摄像头、智能安全帽等设备采集的数据信息,通过智慧工地平台进行存储并分析,并以3D实景图展示各传输点位置、沉降变形、环境质量等指标,搭配高清现场监控,让项目管理人员在室内就可监控现场整体施工情况。
  在世纪大道改造项目周边地下17米处,西安地铁一号线最小发车间隔不到3分钟,地铁运营区间与正在建设的城市综合管廊最近距离仅11米。为保证施工安全,世纪大道改造项目部经过多方论证,利用大数据设计方案优化管廊施工线路6次,避免了2处空间冲突。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工程间隔15米标记观测点,收集位移和沉降数据,每天控制工程位移在0.2毫米范围,确保管廊施工与列车行车安全。
  在施工现场,技术人员将研发的“人体热释定位虚拟围栏”安置在现场电箱、坑洞等危险源处,当有人体靠近时,通过高频警报声提醒现场作业人员远离危险源,并及时通报信息中心管理人员快速决策,实现防患未然……
  “管廊建成后,将集电力、通信、给排水、再生水、热力等为一体,搭配智慧运维系统,好比拥有‘AI大脑’能够实现人员安全定位、巡检管理、设备控制、报警管理、管廊资产管理、能耗监测等功能,24小时保障城市综合管廊平稳运行。”世纪大道改造项目负责人展宏文表示,城市综合管廊不仅能实现自检,还能与维护人员实行线上、线下联动,精准定位精细修复,降低维护人员施工风险,实现“事后维修”到“事前诊断”的本质改变,也避免了反复维修开挖路面,造成城市交通拥堵、路面质量差等现象。
  据悉,世纪大道改造工程将于2023年上半年竣工,改造完成后拥有双向8车道、6条绿化带、2处景观绿廊、2条地下人行通道和1条城市综合管廊。
  “面子”“里子”一起抓,地上、地下一起建,世纪大道改造工程在打造智慧城市综合管廊同时,也为未来城市提供了拓展空间,助力城市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