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01日
清明杂思
●唐辉
文章字数:1,275
   踱步在南山古道,打开手机,祭祖踏青的诗词逐渐刷屏了我的朋友圈,才觉清明而至。“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所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杜牧诗歌的代表作,总是每年最热的那一首。
  自记事起,临近清明,很多人早早规划,坐飞机、乘高铁、几经辗转,回到老家,只为在亲人的坟头点一对香烛,烧一堆纸钱,放一串鞭炮,挂一束纸花,再磕一个头,来祭奠先祖、缅怀亲人。而我的父母在这一天,总会做花生核桃酥,或是水煮蚕豆。村里的乡亲们也会早早准备柳条编织的帽子、野草扎成的草球、悬挂于两棵大树间的秋千架。孩子们头带柳条帽,跟着大人们奔赴一个又一个亲人的坟前,进行祭拜。等一些仪式结束后,孩子们会一起去踢草球、荡秋千。
  后来从书中了解到,家乡这民俗,其源甚古,唐玄宗、王维和杜甫他们也是这么过的。“公子途中方蹴鞠,佳人马上戏秋千。”唐玄宗遭逢安史之乱,在清明节逃难入川,他率领的公子王孙依旧欢快地过着清明节。王维有一年在长安城东过清明节,于是他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竟出垂杨里。”杜甫游踪远迹,见多识广,他觉得普天之下,清明节形式都一样,于是写出“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的诗句。
  老祖宗们设计出清明节祭祀仪式,并不是为了玩乐,其目的是让子孙后代要永远保持对家国的忠诚感情。清明踢草球,可以勾起人们保家卫国的回忆。明《太平清话》记载:“踏鞠始于轩后,军中练武之剧。”将士们通过蹴鞠,强化协作,释放压力,鼓舞士气。渐渐地,这种“朴实”的方式被我们用现代文明包裹起来,变成了草球,变成了如今的足球。
  一边怀想着小时童趣,一边了解清明节背后的缘由,踏着古道漫步,任由思绪发散。飘摇百年的黄葛古木郁郁葱葱,星星点点的梅花透出暗香疏影。当看见那春风吹拂的柳树时,《诗经》所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种依恋之情油然而生。奶奶在我5岁的时候去世,母亲也在11岁时被病魔夺去了生命。而奶奶和母亲都曾告诉我,每年清明节在外要戴柳条帽,因为柳条和桃木一样,为镇鬼木,能避邪。这一番说辞,我自然不信,但转念一想,清明若真有这么一番奇遇,那见到的也都是久别的亲人,何来什么鬼怪之说。因为“柳”,即是“留”,就是依恋。在四川的方言中有一句“柳到”,指的就是彼此纠缠、关系密切,也就是深切的怀念。
  年前回家,村口那两棵小时常用来挂秋千的柏树,因扩建工厂锯掉了。但小时候荡秋千的记忆却深深烙印在脑海里,当时我很害怕荡秋千,生怕把自己从半空中摔下来,那时母亲总是鼓励让我勇敢,在母亲的陪伴下,我才渐渐喜欢上荡秋千。那种舐犊之情,是永远不能忘怀的。
  步行至古道饮马槽附近,偶然发现一具荡椅,轻轻坐上去,摇摇晃晃间,陷入一种奇妙的境界,我猛地想到,这不就是杜牧笔下“欲断魂”的情思萦绕么?在这特别的节日,我想起奶奶,想起母亲,想起自己的忘年交,想起马来西亚的一位网友……
  朝日渐渐突破晨雾,朝天门码头的汽笛响起,我不由自主就诵起毛主席的《蝶恋花》“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当然,此刻要能喝上两口杏花村,那就更巴适了。
   作者单位:三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