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思想之力,瞄准研发方向
一是激活科研“源头活水”。组织党员技术骨干定期在“长安重工大学堂”开展新发展理念“大视野”前沿科技培训交流,40余名党员技术干部逐渐理清研发思路,确定了“理念植入+清洁能源+组装生产”的努力方向。二是党建结对“共建共享”。技术研发中心党支部与事业部党支部建立“党建联盟”,开展“共享共建、用户创新”活动,首创将综合技术应用于电机车组,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三是党建领航“揭榜挂帅”。梳理出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12项,创新性地推行“军令状”和“揭榜挂帅”制度,将6项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张榜”公布,招贤纳士,把项目交给能胜任的人。3年间,研发投入总额为1700万元,设置专项资金用于聘请专业领域高端技术人才、奖励研发团队骨干。
二、聚组织之力,夯实决胜根基
一是谋篇布局,引领发动。各党支部设立党员突击队、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确保加工一次成优、组装一次到位、下线一次成功。二是突出关键,攻坚克难。持续深化开展“质量双放心”活动,党支部晒出工作计划、量化年度目标、签署质量承诺书。三是青年先锋,筑梦高原。派多名青年技术专家分赴高海拔项目长期驻守,设置“团员示范岗”“团员责任区”,引导团员青年亮身份、比贡献、作表率。四是完善机制、激励创新。党委推动以“产能+产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改革,将各事业部产值和技术标准考核纳入年度考核目标,相继研制了45T、55T、65T、75T系列电机车组、门式起重机、智能衬砌台车、仰拱拼装机、隧道仰拱栈桥、新能源(纯电动)挖装运“三件套”,高原隧道施工装备等高端产品,填补了多项国内高端装备技术空白。荣获各类科技奖项53项,其中获国家级奖项1项,省部级奖项10项;获得国家专利79项,主编国家标准1部,参编行业标准4部,团体标准1部。材料摘登
三、聚人才之力,推动科研攻关
一是放开岗位“选择权”。将新入职技术人员全部放在研发中心党支部“见习”,建立“政治+业务”双导师带徒制,通过思政引导和实践锻炼,找准职业方向。二是放开课题“立项权”。推行党员骨干到行业和基层中去寻找“破题”之法,拜访国内先进的电机及电池生产厂家,调研地处不同海拔高度的隧道施工情况,率先“破题”。三是放开支部“话语权”。将“把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骨干”这个职责交给党支部,评先、评优、评级让党支部说了算。在年度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考核中,坚持把研发成果、生产效能、管理组织作为“必述”内容,接受评议监督。四是讲好党课“暖人心”。各支部定期评选“党员导师”,挑选政治、技术“双过硬”党员成为青年员工的业务老师和思想伙伴,帮助其快速融入团队、适应挑战。五是讲好新理念“育人才”。藏区4S售后服务站党员自学藏族文字,帮助藏族同胞迅速成为新能源设备操作技能“高手”。近年来,长安重工研发人员增加52%,多项技术成果创下国内纪录。
四、聚社会之力,全面谋划布局
一是坚持“产学研结合”,形成强力支撑。公司与国内10余家知名企业和多家高校建立“创新联合体”,先后与铁一院、铁五院、G7联盟、徐工集团、国机重工、山河智能等10余家行业翘楚搭建平台,研发前瞻性技术。二是推动“产业链融合”,重构破局之策。公司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探索产业精深领域,保证钢构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实施立足重点省市、辐射全国、涉足海外的横纵到边战略,在全国设立近20个生产基地,年产量达50余万吨。目前共参与67个大型钢桥、钢构项目。三是瞄定绿色新动能,打造“策源地”。公司成功研制10余款新能源工程机械设备,涵盖了纯电、换电等2大补能路线。目前,国内首批“天路号”新能源挖装运“三件套”设备已成功推向市场,在高原、平原、市政、矿区等12个高海拔项目平稳应用,得到业主和使用者的高度评价,企业品牌效应持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