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人的闲谈里,“饺子”占据了半壁江山,饺子以单薄的身躯统一了北方的餐桌。虽身躯单薄,但地位却无可撼动。没有什么节日、重要日子是一顿饺子解决不了的?北方的饺子为何如此重要?答案,或许就藏在那悠悠历史和浓浓乡愁里。
在北方,饺子几乎是每个传统节日的特色必吃美食,“无饺子,不过节”。
饺子不仅是各大节日的首选食物,也是平淡岁月的满满祝福。送女出嫁、家迎新客、出门远行,来碗饺子是最诚的心意。王安忆在《生命——民间记忆史铁生》中回忆了第一次看望史铁生的情景,读过他的小说,做足了准备,想着那时的史铁生失去了双腿,坐在轮椅上,是有权利说许多高深的哲理、人生的感悟、生命的体验,但是他基本上一直在说饺子。直至起身准备离开,他不让,拉住王安忆说:“别走,今天我们家吃饺子。”就这一句话,抵得过所有的客套。
水饺里“包下”跨越山海的思念。大家从五湖四海而来,相聚在项目,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每逢节日的水饺是难得的家的味道。
“大厨,今天晚上吃什么啊?”“吃饺子。”
期待从一声呼应开始。洁白的面团在案板上逐渐变得光滑,被放置一边醒发。金黄的蛋、翠绿的黄瓜、黝黑的木耳配上虾皮成就三鲜的美味,三分肥七分瘦的纯肉馅,实打实地要“补”大家的“嘴”。
整个下午,会不停有路过的同事探头问:到哪一步了?没聊两句,就非得撸起袖子要给我们露两手。从擀皮的要领到包饺子的诀窍,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得,你一言我一语,一个又一个饺子在手里捏紧成型,样子各异的饺子是大家具象化的思念。有时候顾着学习新花样,饺子东倒西躺“站不起来”,半天都没包好一个,反而一直在旁边默不作声的王叔已经包满整整一盘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饺子摆列整齐,像是站军姿一样。大家敬佩的目光投向王叔,王叔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这有啥,我们当(铁道)兵的必修课,那时候还要比赛的咧。”
想起在家里,包饺子的集体活动中我一般是凑数的那个。面活的时软时硬、调馅掌握不好咸淡、擀皮既不圆速度也不快、包的饺子只求不露馅。但一家人围坐在桌前,聊着家长里短,话着工作琐事,如今想来竟有一丝思念涌上心头,眼睛酸涩。
离家许久,辗转数个项目,我现在也是包饺子高手。滚圆的饺子在锅中上下翻腾,辛辣的蒜香和着饺子的热气直冲每个人的鼻腔。早有同事拿着海碗挤在厨房准备先调汤底,“汤饺子才香。”他一边解释一边熟练地将辣子、香菜、胡椒、醋等一干调料放在碗底,甚至在案板的一角给自己切了一份西红柿丁,只等大厨将出锅的饺子冲入碗中,翻滚着饺子汤激发出碗底西红柿的酸和干虾皮的鲜。
汤饺是他的家乡味,但饺子和蒜才是“黄金搭档”。饺子配蒜,再来一盘。蒜泥得是新蒜,还要用蒜臼子捣的才正宗,剥好蒜放里面,先放点盐就不会“囊”了,一手扶住蒜臼子,虎口还得掩住半边蒜臼子口,一手拿蒜槌子使劲捣。生怕刚扒好皮的蒜瓣子一戳就乱蹦,溜滑跑出来。
洁白的饺子蘸上蒜泥,一口咬下去积攒的鲜香与蒜的辛辣、醋的中和在口齿之间一齐迸发出来,满口沁香。有人不惧蒜的辛辣,更喜一口饺子一口蒜。
小小的饺子中蕴含了极大的人生智慧。饺子成为在特殊的日子里必端上桌的一道仪式,以饺子表达着对生活的美好期望,用饺子诉说着羞于开口讲出的爱意。
作者单位:四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