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01日
在雪域高原谱写建设者之歌
●谢建辉
文章字数:996
  “刚来时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头也晕晕的,早晨还流鼻血。”在机械轰鸣的然乌隧道中时不时指挥着车辆来往的项目总工程师刘强打趣地说道。近日,中铁建城通公司承建的国道318线(然乌段)整治改建工程正在紧张建设中,其中然乌隧道因海拔高、地质条件复杂,是目前隧道施工中难度最大的一段。为保证整个工程能顺利完成,130多名建设者正昼夜不停地施工。
  去年春天,35岁的刘强被委以重任,参与然乌隧道项目施工管理。一下子到了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原,头晕、胸闷、气喘、失眠,这是刘强的直观感受。氧气稀薄、紫外线强,除了恶劣环境,刘强还面临诸多“挑战”……
  然乌隧道位于西藏昌都八宿县然乌镇境内,全长20.5公里,平均海拔4200米,穿越高原地质断层破碎带,易发生岩爆、软岩大变形、突泥涌水等灾害,施工难度极大,安全风险极高,生态保护任务艰巨,一年有效施工期仅7个月左右,为全线重难点控制性工程。
  “一定要把安全和质量作为首要任务来抓。”为确保隧道施工安全质量及进度,自上场以来,该项目负责人任亚军每次开会都不断强调。身为技术攻关带头人的刘强带领突击队员,在隧道里经常一呆就是一整天,收集监控量测、工效等数据,“打隧道就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有他在现场,我们心里都很踏实。”技术员陈强说道。
  带着问题到现场,带着问题回驻地,一年来,刘强和项目技术人员做得最多的就是施工研讨,有时彻夜讨论如何在保证安全质量情况下提高工效。凭着不服输的韧劲儿,刘强带领团队攻克了《高原缺氧条件下隧道施工环境保障技术》《破碎带不良地质条件高原隧道冬季施工保障技术》等难题。其中,《高原隧道施工冻害防治及安全保障技术》,解决了在高寒地区,隧道施工面临的冻害防治和安全保障技术问题,把上场之初的“拦路虎”变为目前项目的加分项,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保障了安全、质量进度平稳可控。
  受气候和环境影响,他们仅用半年多的时间,便完成了主洞掘进760米的施工任务。“这个速度,是投入2倍人力和对工程质量严格把控的结果。”回想起和工人们日夜坚守的场景,刘强不禁感慨。
  施工中,他们采取双班制作业,工人在洞内连续作业不得超过4个小时,以确保工人在缺氧环境下能够得到及时轮换休息。“虽然我们土生土长在这个地方,但是在隧道里面干活,时间长了,有时候也会缺氧。”参与项目建设的当地牧民洛桑曲珠说道。
  该工程建成通车后,从八宿到然乌将由原来的两个小时缩短到一个小时,对缓解地方交通和保证地方经济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