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笔者眼中的朱建锋,那一定是事无巨细。
初见朱建锋时,是在陕西省总工会举办的第七届职工科技节,作为“陕西省产业工匠人才”,他的科技成果模型成为建筑企业为数不多进入展区的发明创新,醒目地陈列在展区的核心区域。
无论相识与否,每一位路过展区的参观者都会被他细致且生动地讲解所深深吸引,即使同样的问题重复上百次地询问,他也总是用微笑报以细心解答,生怕错过任何有关于成果的疑问。“每一次的成果展示,我都会更加精益求精,不断细化。”他笑着说,技术革新一路走来就是一个不断精细化的过程。
从2000年加入六公司技术大军以来,一切对初出茅庐的朱建锋而言都是新鲜且未知的挑战。“我知道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人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我用了近十年的时间跑遍了各种类型的施工现场,这让我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和技能方法。”他总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任何有关技术的小问题都会被他记录在册,每一页都写满了注释和原因,只要有时间就会反复研究琢磨,每每遇到疑惑时,便向入行多年的老师傅请教、虚心学习。“千万不要小瞧施工现场的任何一个人,多向他们学习,真的会受益终生。”如今的朱建锋依旧保持着这样的良好习惯,正是因为常年的勤学多问、日积月累,让他拥有足够的技术储备。
十年磨一剑,只待剑出鞘。在施工一线蛰伏多年的朱建锋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大考——莞惠城际铁路项目技术负责人。面对被央视誉为“在豆腐脑里打隧道”的“头号”重难点工程——松山湖隧道,朱建锋深感压力倍增。
“珠三角地区的地下水特别丰富,由于地质条件太差,稍不注意就会有塌方的危险。”回想起十年前的种种经历,朱建锋如数家珍。用他的话来说,那段时间,他如坐针毡,把施工中的细节抓得近乎疯狂的细致,因为只要有一丁点的失误,对项目来说都将是致命性的打击。
“我们接手隧道施工后,经过成百上千次的分析研判,决定调整战术思路,增加洞内注浆,改变施工工法。”朱建锋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进行了大量试配研究。他查阅了大量的化学方程式,通过研究浆液的配合比,成功试配出一种在3秒内快速凝固的化学浆液,解决了复杂地质环境的止水难题。隧道的掘进速度也由原来的一个月5米提高到19米,中铁二十局标段的科技工法不但在莞惠城际项目全线进行推广,还获得了国铁集团和中国铁建的“优秀工法”表彰,朱建锋的第一次“大考”因为“细致”而获得了高分。
2021年6月,他参与主持的陇漳高速公路渭河特大桥即将迎来转体。面对铺天盖地的阵前宣传和新闻媒体的长枪短炮,一向沉稳的朱建锋也开始紧张起来。
渭河特大桥转体将在央视网全程直播,为保证万无一失,他提前半个月就带领团队入驻到了转体现场。
由于正式转体的时间定在了傍晚,白天他带队检查遗漏问题,天黑后又组织技术团队演练模拟转体,将每一道转体工序再细化、再分解、再排查。事无巨细的他终于在转体前夕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无任何技术问题!”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却涵盖了陇漳技术团队多年来的磨砺和艰辛。回想起那段陇漳岁月,他感慨道,转体桥的完成,其实只是陇漳高速施工中的一个小小缩影,正是整个技术团队精益求精、细致入微、日复一日的坚持,才有了最后的顺利通车。
“严谨细致、热爱岗位、耐住寂寞。”是朱建锋20余年职业生涯的12字工作标准,他略显腼腆地说,比起这些个荣誉,我还是更愿意回到一线去,那里磨砺了我、培养了我、造就了我,有数不尽的热爱和心血,科技创新的灵感源自施工中的每一个小细节,我愿意在那片热土继续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