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工程进展顺利,工期、安全质量、成本、科技创新等工作突出,在青岛树立了良好品牌。”日前,集团公司总经理文珂在四公司调研期间,对他们承建的青岛地铁1号线项目赞不绝口。
荣誉代表一切,在青岛地铁1号线项目部会议室两侧墙上,悬挂着48个包括劳动竞赛、标准创建、安全质量等在内的奖牌、锦旗,格外引人注意。过去两年多来,面对行业的激烈竞争和地铁集团的严格要求,该项目部屡创佳绩,各项工作走在了全线的前列。
项目常务副经理刘军等一班人直言,守住得来不易的青岛市场,靠的是产品品质和品牌效应。
高品质,体现在细节之中
但凡进入工地的外人,必须经门卫马师傅同意方可。除了做好日常进出人员登记,他还负责工人的着装,未佩戴安全帽、未穿反光马甲者,一律禁止入内。
“可不敢忽视这一个个的小细节。”刘军坦言,“各级部门盯得紧、抓得严,加之区间光线暗,空间有限,不从细节上强化大家的工作意识,一旦出现安全、质量事故,砸了自己的饭碗不说,企业还得被列入‘黑名单’。”
青岛地铁1号线二标七工区,全长4.1公里,包括“一站、两区间”,是四公司在青第5个市政工程项目,也是首个以自有盾构施工的地铁项目,建设意义重大。
把细节落实在标准。进场以来,他们在工地设置了安全质量规范、文明工地标识牌及防护栏,对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主体养护等工序全程监督,减少了安全隐患,提高了主体工程质量和美观性。
紧邻汽车北站工地有座人行天桥,站在桥上眺望,施工场景一目了然。因此,他们严抓“形象”这一细节,从内到外推动全面创优,做到了标识规范、醒目,场地整洁,吸引了当地市民的欣赏和好评。
盾构安全掘进,抓好细节更为关键。盾构生产期间,项目部配合公司对推进系统、管片拼机、刀盘等进行逐项验收,还成立专门盾构部门和施工班组,聘请经验丰富的盾构机械师进行业务指导,加快熟悉流程和业务。“铁龙三号”盾构机到场后,他们仅用时4天便完成全机组装工作,创下了全线装机最短记录,确保了盾构的按期始发。
汽流区间是青岛地铁1号线最长机械作业区间,穿越自来水厂、白沙河,沿线岩层破碎、复杂。施工中,他们对土体改良技术渣土固化材料、螺旋机等进行创新改进,破解了穿越白沙河水大喷涌、渣土含水量大外运等诸多难题,将设备性能发挥到了最佳。投入的高精度测量机器人、陀螺定向仪,由专人视频监控掘进过程和各项数据,确保了区间贯通时的误差仅19毫米,单线每月最高推进达300米。
高品质,体现在钻研创新
今年36岁的宋鹏杰,是项目技术带头人。此前他出任地铁3号线项目总工程师时,技术成果丰硕,成功申报6项国家专利,项目还捧回了“詹天佑奖”。
转战新阵地,除了高效优质地建设好地铁,如何育出更多的标准化成果,成了他思考的又一重要课题。
来到青岛地铁1号线项目后,宋鹏杰带头研究图纸、工艺,查看现场地质,率领技术骨干展开攻关。针对汽车北站地质复杂、地下水丰富的特性,他们先后研究、创建出钢边止水带、侧墙混凝土喷淋养护、防水卷材爬焊焊接等12项先进工艺,走在了全线的前列,保证了工程实体质量。围挡绿网保护、标示标牌创新标准化、CP3测量3条成果,被地铁1号线公司授予“标准创建单位”,多次受到观摩团和地铁集团的好评。
项目建设前期,他们还针对北站地质复杂、“围护桩”入岩较多的特点,积极引入“多功能钻机”,大大加快了效率,保证了工期,在全线得到了应用和推广,为公司类似地层的桩基施工提供了参考。
高品质,体现在团队风采
“各尽其责,精神焕发,激情蓬勃……”在每一次迎检和观摩活动中,年轻的青岛地铁1号线项目团队均给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2018年,凭借突出的工作业绩,项目部获评青岛市“工人先锋号”、公司“四好领导班子”。
在刘军看来,综合考虑每名员工的情况,帮助他们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优势,扮好角色,团队的作用就会显现出来,项目管理才更有序。“80后”王长波,业务和综合素质突出,经项目部推荐,被公司提拔为成本副经理。
此前在地铁2号线工作期间,项目经理徐磊严管善待的处事方式,在王长波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班子成员、职工之间不仅要团结协作,还要和现场作业人员交朋友,打成一片,增强他们的归属感,才能提升团队战斗力。
他们还在项目驻地的隔壁,为工人们修建温馨舒适的休息区和食堂,在工地搭建茶水室,到了高温季节,第一时间将降温物品送到工人手中。一系列人性化举措,营造了良好大干氛围,涌现出了“钢筋艺术家”“质量之星”“最美领班人”“电焊能手”等十多名优秀工人。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地铁尖兵”,青岛地铁1号线项目团队凭着不懈的创新和实干精神,成功挑战了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地铁施工的难题,完成了一次次关键节点,受到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好评,为企业立足“岛城”、滚动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