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鹤铁路开始铺轨 佳鹤铁路开始铺轨三年铄石流金,三年雪虐风饕。
6年前,在巴基斯坦卡拉高速公路项目,为了保证50摄氏度高温天气下的施工质量,张仁宏和项目团队不远千里,从伊朗进口耐高温沥青。那时候满眼灼热的张仁宏想也想不到,他的下一个项目位于共和国最东端的“寒极”——气温低至零下35摄氏度的鹤岗。
“2019年9月开工就遭遇连续60天的暴雨,冬天极冷天气持续久,全年有效施工时间不足7个月。”四公司副总经理、佳鹤铁路项目负责人张仁宏说,作为我国最东端快速铁路改造工程的佳鹤铁路,施工难度其实不是很大,但是面对独特的气候条件,如何科学管控、合理开展冬季施工是项目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
搭温棚 泡温泉 裹棉被
冰天雪地里的连续梁成了“暖宝宝” “零下10摄氏度,加厚的工作服里必须要套身厚实的保暖衣;零下20摄氏度,要没有加了保暖棉的安全帽,耳朵必然是要冻掉的;零下30摄氏度,厚厚的防寒面罩一旦摘了,脸颊立马会冷得生疼……”
东北的寒冷是分层次的。在鹤岗工作了近3年,四公司佳鹤铁路项目总工程师欧阳天武已经能游刃有余应对这不同程度的气候条件。在这样极端的气候环境中,欧阳天武和同事们不仅总结出了一套套“御寒攻略”,也为项目的建设定制了一项项“施工方案”。
全长220多米的跨鹤大高速公路连续梁,是佳鹤铁路的重难点工程,也是哈尔冰铁路局确定在冬季施工的首座超长连续梁。混凝土强度如何达标,是冬季施工的关键。“55个连续梁节块中,一旦一个小节块的混凝土质量不达标,那么整座连续梁施工就付之一炬了。”欧阳天武表示,为解决冬季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他们从进场开始就与设计院、第三方检测机构、业主方专业沟通讨论研究。
2020年11月5日,佳鹤迎来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强降雪,气温骤降至零下10摄氏度。鹤大高速公路上空,一间12米长的移动式保温棚内,跨鹤大高速公路连续梁冬季施工正式开启。为了保证混凝土浇筑后养护温度始终保持在10摄氏度,他们在棚内安装2台锅炉和32台暖风炮等保温设备,并在混凝土的表面和内部安装了自动测温器实施进行养护温度量测。
混凝土入模温度不低于10摄氏度、运输罐车包裹保温棉、输送泵使用前用开水冲淋加温、钢绞线提前4小时放保温棚预热……为了保证混凝土养护质量,他们把能考虑到的任何一个细小因素都纳入到管理过程中。“下雪天,我们甚至考虑到堆积在保温棚顶部的积雪,会增加养护中梁体的荷载,隔段时间都安排人员去清扫。”安质部部长苏炜说,为更准确地掌握混凝土在不同时间段的养护强度,每次浇筑时,他们要预留8组混凝土试验块做养护强度检测,监测频次是规范要求的整整7倍。
也正是基于这样细致的质量管控措施,跨鹤大高速公路连续梁在冬季施工期间浇筑的所有混凝土质量全都达标,这不仅为项目抢回了至少1个月的工期,也为我国极寒地区大型连续梁冬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无死角 无盲区 全覆盖
智慧管控让施工管理更便捷
佳鹤铁路2号拌合站正在紧急生产跨鹤大高速公路特大桥挡砟墙施工所需的29立方米混凝土。
满载着混凝土的罐车尚未出站,而30多公里外的佳鹤铁路项目部信息化办公室内,杜佰翰桌前的电脑显示屏上,混凝土拌和时间、材料配比偏差等生产指标就在“铁路工程管理平台”拌合站管理系统的界面中一览无余。在确认这一车混凝土所有指标全部正常,没有质量问题后,杜佰翰用鼠标轻点“确认”,“工程管理平台”自动转化至混凝土运送的计时界面。
年仅28岁的杜佰翰,是佳鹤铁路项目信息化部的负责人。在中铁二十局300多个在建项目中,佳鹤铁路是首个设立信息部的项目。和项目部其他部门办公室不一样的是,杜佰翰的办公室没有成山堆放的施工资料,更没有张贴上墙的进度图纸,但是工地上哪座桥、哪段路基进展如何,他只需要打开电脑上的“铁路工程管理平台”,便都能了然于心。
佳鹤项目打造“工程管理平台”,共建立了施工组织、信用评价、桥梁形象化等18个生产信息化系统及模块。各分部的现场技术人员每天都需将工程施工的进展情况、现场影像资料等内容上传到“铁路工程管理平台”,为工程施工技术、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保障。
指挥管控给施工管理带来的便捷,让工程部部长刘波也深有感触。“我们在跨鹤大高速公路连续梁养护时采用的自动测温系统,只需要在混凝土表层和内芯安装好测温芯片,电脑就会随时进行测量,一旦养护温度超过标准,系统会自动报警提醒。”刘波回忆,以前在郑万铁路混凝土养护测温时,他和技术人员平均每一两小时,就需要跑到保温棚测温。
天更蓝 山更绿 水更清
黑土地上劲吹最炫“绿色风”
“还有不到1个月时间,就要开始收割了。”这些天,家住在鹤岗市新华镇永方五队邓新合,每天都会起个大早,来到自己的水稻地。看着齐腰高的稻穗泛出的青黄色,这位65岁的老人笑得合不拢嘴。
2年多前,得知佳鹤铁路的一段施工便道要占用自家8米宽的稻田后,邓新合老人可是一百个不乐意。党支部副书记张胜利挨家挨户走访才了解到,原来大家是担心,整修施工便道后种植表层的黑土层就被破坏了。
这层50厘米厚的黑土,是大自然给予当地人的得天独厚的宝藏,因其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当地的老百姓用“一两土二两油,插根筷子也发芽”这样的话来形容它的肥沃与珍贵。
为了保护弥足珍贵的黑土地,项目建设者决定将施工现场及便道整修涉及的黑土地,全都用挖机、推土机小心翼翼剥离出来,整齐地堆在存放点。“我们一共剥离出了42万立方米黑土,并且根据储放时间长短分储到5个堆放点。堆方时间短的用土袋围挡、绿网覆盖,而堆放时间长的表土顶部则撒播草种。”负责环水保工作的负责人霍军辉说。目前,项目土建施工已全部完工,施工临时占用的农田也陆续回填上了黑土开始了复耕。
今年早春,邓新合老人被临时征用的稻田里,项目部组织人员和机械用储存的黑土进行了回填复耕。邓新合老人看到恢复原貌的土地后,竖起大拇指连连点赞:“建筑垃圾没有了,我的黑土地又回来了。”
“目前,我们将部分剩余的黑土集中起来,在制梁场等居民聚集的地方修建公园绿林。”霍军辉说。
在霍军辉看来,这一寸寸的黑土地,不仅仅是东北的“大粮仓”,更是他们和当地百姓的“联合桥”。3年来,这名来自陕北的青年仔细端量过这些土——粘粘的、湿湿的。他掂着有分量,摸着有温度。
全长70多公里的佳鹤铁路,前身是一条始建于1929年的“百岁铁路”,2022年,它将以最高时速200千米驰骋在共和国的最东侧。2年多时间里,四公司1300多名建设者在零下30度低温天气下,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智慧化的管理手段,以“绿水青山”的责任使命,让一根根桥墩顺利浇筑桥梁顺利贯通、让一组组轨排顺利铺设。
如今,轮廓日渐清晰的佳鹤铁路,宛若一条巨龙,蜿蜒在我国最东侧的黑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