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讯(徐成涛 成琼)“现在给大家发放的是质量管控电子卡,正面是喷锚施工要求,背面是质量通病和改进措施,大家扫码便可以看到施工动画演示……”近日,在二公司正在施工的西延高铁项目安民隧道前,现场组技术负责人陈宇峰正在对二衬工班进行着隧道掌子面支护施工的技术交底。在该项目,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不同的施工点上演。
为了扎实做好重点工程的施工质量,在进场之初,项目部就明确信息化管理思路,通过引入信息化管控手段,全方位构建起从原材到运输再到实体工程的信息化管控链条。
在该项目试验室,试验室主任贾志荣正在电脑前进行着各项进场材料的审批,随着鼠标的点击,每份材料的质量证明书、随货清单和合格证等信息便实时出现在电脑屏幕上,在核对完材料各项信息都达标后,信息化报警管理系统便会给出申请入库检测的选项。“所有进场材料都有一张电子‘身份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遗漏或者不合格,系统就会自动报警。”贾志荣介绍道。自首批钢材、碎石进场至今,信息化系统已检测35类材料超过120万吨,先后出具信息化报告单近6000份,从原材夯实了质量管控的基础。
在拌和站,信息化系统表现更为亮眼。“嘀嘀嘀……”一阵提示音响起,拌和站的值班试验员段晓佳在接到线上生产任务后,一键输入当日含水率,智能拌和站则根据生产任务要求及含水率自动生产施工配合比,并提交试验室主任、拌和站站长以及专业监理进行线上审核。伴随着线上审核通过,在识别了拌和站操作手以及旁站监理人脸身份之后,拌和站便开始进行拌和作业。“听着复杂,其实操作很方便,所有信息都是线上传输,利用信息化手段一键便可搞定。”段晓佳介绍到。
除此之外,该项目信息化管控系统还充分运用物联网技术和5G传输网络。现场作业人员通过手机在施工现场划定电子围栏,系统精准定位出站泵车,自动规划运输路线,浇筑时间,保证混凝土运输途中不会发生分层、离析等现象。物联网技术的全程跟踪定位大幅度减少了人为干预,5G网络传输更是规避了延迟风险,全程信息化管控确保了实体工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