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01日
创新引领新发展
——探微中铁建安设计院公司创新发展之路
●钱磊 高红红 苏萌 吴海宁
文章字数:3,500
陕西秦创原总窗口——西部云谷二期工程景观
弯月凹弧雨水花园
陕西咸阳南收费站旁的海绵城市景观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实践和发展,中铁二十局所属中铁建安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在“双碳”研究领域积累了生动的案例和成熟的经验,基于新发展格局的前瞻和构建,4月29日,中铁建安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双碳实践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开启了中铁二十局绿色可持续发展新篇章。
  这是中国铁建首家专门致力于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成立的专业研究实践机构,将在绿色低碳政策研究、技术研发转化和市场拓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而这,仅仅是中铁建安工程设计院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翻开中铁建安工程设计院史册,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赫然布满了创新关键词。
   一场数字技艺的革命
  BIM技术显然位列其间。对于中铁二十局人而言,BIM并非陌生的词汇。
  在西咸新区世纪大道西段市政道路提升改造工程、临沂西城方城片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陕西省东庄水利枢纽泾河大桥等大批“高精尖险难”工程建设中,中铁二十局BIM技术应用大放光彩。
  作为中铁二十局BIM技术的集大成者,中铁建安设计院聚焦产业技术变革,专门成立了BIM研究中心,开发运维企业级BIM平台,以BIM串联设计与施工,打通前端与终端链条,实现可视可控的智能建造。
  条分缕析中铁建安工程设计院的BIM事业,一个起点显而易见。
  通过在西安现代农业物流园项目一期一标段项目和广东荔湖国际高尔夫项目“试水”,实现了三维建模、管综优化、BIM平台应用、可视化展示等技术的实践应用,积累了人才和技术的“第一桶金”。
  在循序渐进的技术升级中,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应用成为设计团队的“眼睛”,能够快速、精确地获取地形地貌数据,便捷了土方工程量计算和三维展示,为陕西黄蒲高速公路、陕西东庄水利枢纽泾河大桥、沈白高铁等项目高效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
  在临沂方城片区747万平方米的开发项目中,应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仅5天即获取到全区场地数据,数据误差仅为2厘米,相比传统测量,节省了大量人力和时间,为项目推进提供了大量精准的现场数据,提升了设计精度、质量。
  随着技术日臻成熟、经验愈发丰富,全生命周期BIM应用技术不断成熟,在陕西西咸新区世纪大道综合管廊项目建设中,通过不同阶段的数字化交付,提升了项目数据流转效率和工程交付水平,实现了协同管理、进度管理、质量安全管理、技术管理等,提升了项目精细化管理水平。
  历经多年精益求精的精雕细琢,如今,BIM技术应用已成为中铁建安工程设计院的一块金字招牌。
  在这场数字技术革命中,中铁建安工程设计院收获了创新红利,也为之后业务板块的科学明晰和拓展延伸埋下了伏笔。
  循环经济领域的有益尝试
  如果说BIM是一门专业技术,那设计一定是一门美学艺术。
  公司的设计理念决定着建筑的风格与格局,也为不同的建筑量身定制地注入生命与灵魂。
  在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新校区公共教学楼项目设计中,通过对建筑主体及空调、水系统的科学合理设计,大量使用可再循环材料,做到节材、节地、节水、节能,投入使用后累计降碳约210吨。
  融合绿色设计理念,诠释建筑的低碳哲学,持续追求绿色可持续的蝶变,这是设计团队基于新时代建筑艺术的思考和变革。
  深耕细作绿色建筑设计领域,中铁建安工程设计院公司收获丰硕成果。
  设计的石家庄铁道大学基础教学楼项目获得国家绿色创新奖二等奖,四方学院公共教学楼在设计阶段,就荣获的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这是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最高等级。
  成功没有捷径,但可另辟蹊径。
  绿色建筑的可循环给予中铁建安工程设计院某种启发,向未来新出发,由此步入循环经济领域进行有益尝试,是又一种之于新发展的新探索。
  一言以蔽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陕西省最大的卫生填埋场——西安市固废处置项目设计中,从源头融入绿色、生态、环保理念,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2300万立方米的总库容,可满足西安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后产生的飞灰、炉渣的填埋及应急处置“双重”任务,面向长远,也能够持续解决未来一般固体废弃物处置需求。
  这个项目的成功实践,链接起一阵蝴蝶效应。
  中铁建安工程设计院随之陆续承接了陕西西安市高陵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沣西新城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蓝田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等15个环保项目,每日可处理近600吨生活、厨卫垃圾和400立方米的废水。
  如今,中铁建安工程设计院的市政环卫设计板块在陕西省占70%以上市场份额,但开拓之旅并未止步。
  固废垃圾一定还有新的处置方式。
  “海绵+”的双碳视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使垃圾资源化,这是化腐朽为神奇,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沿着西宝高速从咸阳南收费站驶出,一座巨型绿色小山丘映入眼帘。这是中铁建安工程设计院精心打造的生态海绵体绿色景观。
  山丘由30万方固废建筑垃圾填筑,其上覆盖种植土,栽种草木花卉,山脚设置弯月凹弧园林景观,变废为宝,又可储水渗水,在减碳排、碳增汇的同时,有效解决了固废处置和城市雨洪问题。
  海绵城市+再生材料应用的海绵城市2.0探索,不仅在咸阳南收费站旁,在沣西新城西部云谷内,弯月凹弧园林景观俯拾即是。
  漫步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西部云谷科技园区,移步易景,心旷神怡。脚下是建筑垃圾在40兆帕压强下重制的再生砖,透水性能良好且强度极高,相当于C30标号的混凝土强度。
  眼前精心设计种植的成荫绿树下,由建筑垃圾组合而成的艺术展示和功能区域,在保留渗水空隙的同时,兼具美学的创意。
  人造湖泊边沿密布建筑碎石,水中游鱼缱绻,三座竖立的直角雕塑守望着周围建筑,而这也是由废弃建筑匠心打造的独特景观。
  西部云谷硬科技展示中心前的一处墙壁格外引人入目,墙壁由废弃的钢筋角料搭设而成,内部填满各类废弃建筑垃圾,硬设计邂逅硬材料,化为一道独特的景观。
  诸如此类奇思妙想,在西部云谷随处可见,独特的设计理念承载着中铁建安工程设计院双碳实践研究中心的初衷和使命。
  在咸阳南收费站和西部云谷的景观设计中,双碳实践研究中心分别引入了海绵城市、零碳城市、无废城市、数字城市和艺术城市的概念,以微缩景观的形式诠释着从源头到运维全过程“减碳、低碳、零碳”,解读着“设计+施工”深度融合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更展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也是该中心跳出海绵看海绵、实施“海绵+”战略、全面攻关海绵城市3.0版的第一步。正是这一步,揭幕了中铁建安工程设计院发展的新纪元。
  为走好第一步,中铁建安工程设计院引进行业翘楚、智库专家,创建人才队伍;加强政企深度合作、校企创新合作,谋求市场开拓与技术革新;牵引“海绵、零碳、无废、数字、艺术”五驾马车,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赋予创新科技内核……
  “我们在设计时就注重从源头剔除高耗能建材。在局部区域设计上,采用低位蓄水,以中国传统园林为元素,实现再生资源与雨水花园的有机结合。局部雨水收集被园区内的景观带就地吸收,杜绝流入市政管网,从‘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入手,改善水循环,调节环境小气候,减少养护成本。”中铁建安工程设计院双碳实践研究中心艺术总监鲁伟介绍,“这是我们打造海绵城市2.0版,即加入再生材料应用的实践范例。我们希望能够在海绵城市3.0版的升级中结合数字化、科技化实现合理蓄水和精准滴灌。”
  下一步,数字城市的探索已经启幕。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GIS等数智化手段、为城市园林智慧化建设和管理提供全过程项目建设管理服务,立足“新基建”业务,为低碳城市的建立提供有效的信息化途径和方法。
  一切正有条不紊、如火如荼进行着……
  厚积薄发方能一鸣惊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两山”理论蕴含的无穷价值,指引中铁建安工程设计院的实践探索不断向前。
  作为河北省、中国铁建“双料”专精特新企业,自2013年1月重组以来,中铁建安工程设计院已发展成为集设计、研究、咨询以及工程总承包(EPC)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拥有建筑、市政、公路、铁道、工程勘察等多项甲级设计资质,涉及涵盖工程勘察设计、技术咨询、工程造价、城乡规划、BIM技术服务、设计优化、项目总承包以及大临结构检算等领域,辐射河北、陕西、新疆、广东、重庆、天津、海南、陕西、河南等20多个地市。
  公司先后荣获河北省“高新技术企业”“诚信企业”、陕西省“国资委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获得国家级、省级等各级优秀设计奖近20项,承担各级科研项目和标准规范10余项,取得专利与软著30多项。
  前路浩荡,未来可期。
  中铁建安工程设计院公司以创新引领发展,加快“两新”突破,全面延伸产业链,以“双碳”目标为指引,突出跨界融合、要素融合、产业融合、区域融合,精心奉献对人类和自然充满关怀的建筑艺术品,为将中铁二十局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投建营一体化综合产业集团贡献设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