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07版
发布日期:2022年08月11日
关注客户需求 用发展坚定信心
中铁建科检测公司总经理 付建伟
文章字数:1,574
  三天的华为之行,受益匪浅,感慨良多。由于企业性质、政策环境、行业特点等多重因素,在战略上我们可能难以复制华为的成功路径,但总结华为的管理、文化、经验,可以在战术上给我们带来许多启发。
  一、关注客户需求
  华为企业管理导向是“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解决问题,帮助客户创造价值。现实中,我们往往更关注自身的需求,导致我们所说的、所做的,客户都不感兴趣,进而影响客户评价,在市场上失去竞争力。以专业承包的工地试验室为例,在经济关系上处于弱势,而在原材料和混凝土质量管理等方面,又履行管控监督职责,工作中就难免出现矛盾与对抗。有些项目部反映试验室过于教条,影响进度,而试验室也苦不堪言,反映项目部不听话、难协调。其实,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从客户的需求入手。项目部和参建单位只要牢牢守住安全质量底线的同时,确保施工生产顺利这两点“客户需求”,试验室就能与项目部站在同一战线,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如果还能通过优化配合比、改进工艺帮助降本增效,必然赢得项目部更多好评与尊重。而项目部也尽量少和建设方谈地质复杂、工作辛苦,要多讲为加快形象进度,确保提前完工,为了提升工程质量,确保内实外美,为了扩大项目影响,确保社会效益,多采取一些特殊措施,增加必要费用。只有从客户痛点出发,才能最大程度取得建设方的理解支持。
   二、以价值创造论英雄
  华为之所以能够引领行业,保持创新驱动,培养和吸引一批又一批精英人才,其主要原因就是“以奋斗者为本”“价值为纲”。在华为的理念中,任何资源都有价值,衡量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项目贡献大小,最终是看创造了多少价值,先“做蛋糕”,再“分蛋糕”,不让“雷锋”吃亏,才能“雷锋”越来越多。反观我们的分配体系,目前还是以岗位、职务为主,通常情况下绩效奖励占比不到一半。虽然,绝大多数职工能够为了企业发展自觉努力工作,但是也难免有“做了这件事,我能得到什么?”“为企业创造这么多价值,收入与贡献不匹配”的疑惑与牢骚。因此,对于为企业赚取超额利润,或者节约预算内成本的职工、团队,就必须予以重奖,不是简单用本人的岗位、绩效作为衡量,而是以实际创造的价值为分配基数,与企业之间进行分成,甚至企业可以“拿小头”。
  三、时刻牢记艰苦奋斗
  众所周知,华为创业初期建立起了“床垫文化”,时至今日仍旧提倡艰苦奋斗。任正非先生一个人出差,自己拿行李、打出租车、乘地铁的图片也广为传播。这成为华为成功的法宝之一,也是各大企业、各位企业家纷纷点赞效仿的成功经验。其实,艰苦奋斗并不是华为独创或者首创,早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就要求全党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个人感觉,无论是华为,还是任正非先生确实做到了不忘初心,企业始终坚持走高质量发展的正路,领路人始终践行企业家精神。正是这么朴素的道理,许多企业和企业家就是做不到。一旦企业上市融资,就有人高位套现,企业就开始走下坡路。一旦拥有财富与权力,高管就开始讲排场,官僚奢靡起来。这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四、坚定国企发展的信心
  曾几何时,把国有企业说的一无是处,充斥着偏见与误解。华为被奉为民营企业成功案例的典型代表,在他的管理行为中,时时处处都贯穿着国有企业的影子。如华为高级管理人员每年的“八项承诺”与我们的廉洁承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如出一辙。管理团队每年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和我们企业党组织的要求一模一样。在非物质激励中,重视对职工慰问,探望生病职工或者家属,我们工会经常开展。因此,不要把华为的管理神秘化、神圣化,也不要片面认为只有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容易成功。要不断坚定做大做优做强国有企业的信心,增强使命感,汲取优秀企业的先进经验,扬长避短,改进我们的工作,真正闯出一条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成功道路。